当前新课改涌现出许多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是最好的,因为每一种模式都有适合它的“土壤”。笔者认为,每一种教学模式最初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创新。应该看到,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成为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教育的创新也不会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从历史上看,教育模式在不断推陈出新,但都是“各领风骚仅数年”。模式化教学往往在其“暂露头角”之时能够创造奇迹,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又因其不能兼容并蓄、守正创新而被时代淘汰。
打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区域课堂生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在师生长期磨合、互相适应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强制性地让所有教师用同一种方法上课,实则是一种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教学,其实质是过度追求教育技术而忽视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课堂往往具有许多不可预设的生成性,对教师随机应变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永远是那些有思想、有个性、有应变能力的教师,而不是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防止区域课堂教学模式固化而滋生形式主义。有人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简单地把时间倾斜分配给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事实上,我们提倡教师少讲、精讲,力求每句话不打马虎眼,甚至必要时还要为学生解疑释惑。否则,教师很少讲,学生“无师自通”的“完美”表现,本身就是简单追求模式的“课堂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作用往往在好多年后才能显现。模式化教学往往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在教学评价上也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有的只是出几道题来测试课堂效果。也许这样做能测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但绝对不会测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多大收获,立德树人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
推动区域课堂教学模式不断与时俱进。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师生是实践的主体,自下而上,经过师生长期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自上而下强推某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每一种模式都要因时、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不同的课型加以综合考虑。对教师来说,教学理念的转变最重要。因为只有理念转变,才能带来方式方法的转变,否则模式只会成为徒有其表的装饰。唯模式而教的做法,容易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渐进式培养,很有可能让许多人产生崇拜心理而进行简单复制,甚至会扼杀师生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和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