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学校与地方开展校政合作交流
②湖南工学院与特变电工共建实践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基地
③湖南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接受专家考核
5家现代产业学院、4个国家“双一流”专业、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0多家合作企业,每年输送4000多名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这一连串的数字,见证了湖南工学院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湖南工学院“统筹把握内外部形势,明辨厘清发展目标,把脉问诊,抓住机遇,形成独特风格特色”,实现了快速发展。湖南工学院党委书记宋克慧如此概括。
近年来,作为湘南地区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湖南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深化对办学定位的认识,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需求,着力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之路。
党建引领 为学校开启发展新征程保驾护航
如何肩负起推动湖工快速发展的历史使命,扎根湖湘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2021年1月20日上午,学校召开了新任领导班子到任后的第一次党委会,围绕“党建引领 奋进新湖工”这一考题,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索,新一任领导班子很快给出了答案: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以党建引领办学方向,凝聚师生人心,为学校开启发展新征程保驾护航。
一心一意抓党建,聚精会神谋发展。在湖南工学院,党建从来就不是务虚的“面子活”,而是牢牢贴近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压舱石”。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紧紧把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主旋律,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将全面从严治党汇聚为推动学校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生动诠释了“党建抓实了就是生产力,抓细了就是凝聚力,抓强了就是战斗力”的时代内涵。
学校按照“质量党建、精准思政、积极维稳、系统推进”总思路,出台了《落实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加快推出“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牢牢抓住“奋进新湖工”中的重大问题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将党建工作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实践利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用心用力、认真扎实、真抓实干、攻坚破难”的良好氛围。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学校大抓基层夯实党建责任,打造战斗堡垒,坚持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积极开展主题党日和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将“党务”和“业务”有机结合,积极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基层组织力显著提升,党支部建设“五化”全面达标,组织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获批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3个,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4个;学校成为湖南省高校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外国语学院获批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获批省级素质提升工程项目49项,省级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研究项目和优秀思政工作者项目15项。
学校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扎实推进“清廉湖工”建设。探索廉政提醒制度,在重大节假日前后,学校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向中层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全校纪检委员发送廉洁提醒,对机关党委和党政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风险提示。学校还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校内巡察工作,监督学校基层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职尽责推动本职工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党建领航,梦想飞扬。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学校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强”起来、干部作风“实”起来、干群关系“好”起来、党内生活“严”起来、从政环境“优”起来,师生力量凝聚在鲜艳的党旗下,学校办学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坚守初心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获得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观念怎么转”“本科教育教学怎么改”“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怎么建”三大主题六大问题,学校党委将办学定位锁定在办学的初心——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
“地方本科院校承载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宋克慧认为,学校立足三湘大地,依托区域行业,应该积极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引领和支撑支持作用,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研判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后,学校紧扣应用型办学这个核心定位,深度理解“应用为本、服务地方”这一办学理念的核心要义,继承并发扬“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让学校发展融入社会、行业,把服务企业发展与推动学校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立足的地域及服务区域的产业链、创新链,采取“应用型定位、差异化战略、特色化发展、跨学科融合”的战略和“聚焦方向、突出应用、面向产业、凝聚特色”的方针建设学科体系,并最终确立“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事实上,湖南工学院这个名字就昭示了我们的初心——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定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卓越人才。”湖南工学院校长曹执令说。
目标定位上坚守初心。衡阳是华南的枢纽、湘南的中心、工业的重镇,是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城市、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全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特定的市情和国家发展战略定位,迫切需要一所工科特色的本科院校。湖南工学院就是这样的学校,坚持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重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卓越人才。
学科专业上坚守初心。学校主动适应新工科、新商科和新文科发展的需要,建立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发展链条,构建了“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全”“电子信息”“智能建造”“现代物流”六大专业集群,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理、艺等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为本 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今年7月29日—8月2日,第十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总决赛在江苏成功举办,经过激烈的省赛选拔与国赛角逐,湖南工学院继去年获得团体一等奖后,今年再获机械类团体一等奖(全国排位第十四)、图学基础知识团体一等奖(全国排位第四),并获得轻量化设计大赛团体二等奖及3D打印比赛团体三等奖。
此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供应链大赛、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等享誉业界的国家大赛中,都出现了湖南工学院学生获奖的身影,这与学校多年来实施的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是密不可分的。
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学校致力于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按照“就业导向、质量根本、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构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现代工程技术实践教学大楼,新增2.55万平方米校内实训场地;引进100个以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入教学执行计划,打造省内一流的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校园创业园和二级单位的创新训练中心。每年20个项目进园创业,孵化成功率不低于50%;确保每年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投入不低于100万元,创新创业经费按照应收学费总额的0.5%投入,并保持逐年增加。保证工科类专业生均实习经费达650元以上,文科类专业生均实习经费达600元以上,艺术设计类专业生均实习经费达1000元以上。重点建设了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两个稳固的、条件优良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卓越计划专业、工程认证立项建设专业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少于4个;学生数200人以上的专业,应按照40—50人/基地的标准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夯实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实训项目设置对接企业需求、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职业素养对接企业文化。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力争每门实验课“三性”实验项目比例均达到70%以上,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比例不低于60%,而且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全部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有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经历,方能获得相应的素质与能力拓展学分。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每年立项200项以上,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技能大赛等获奖数每年100项以上;实施《湖南工学院美育工作方案》,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开设体现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积极利用文艺体育活动等载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施《湖南工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设优秀师资队伍。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引领工程”和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双聘工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上一门课程、带一支团队、抓一个项目、做一次展示、出一批成果,吸收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参与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培育“上台能讲课,坐下能科研,进厂能服务”的专家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973名专业教师中,有43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
特色为要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深化,就是要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上下功夫。以行业(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形成学校与业界协同育人的利益共同体。”宋克慧指出。
近年来,湖南工学院强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校企合作、学研互动、校政合作“三个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模式灵活、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深耕湖南特别是衡阳大型工业企业,高起点打造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集实习实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职业培训和生产服务等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也激活了企业的发展活力,赢得了企业和学生的赞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按照政校企深度合作和共建共治共管模式,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智慧安全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学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先后与衡阳乃至全国各地的154家企业合作,搭建起集教育、培训、研发于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与湘南湘西高新软件园、衡阳凯新特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迈格瑞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湘聚实业有限公司、奇安信集团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陆续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现有院士工作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级科技创新平台38个,其中包括与衡山科学城、中国航天局训练中心合作共建的“人因工程与工业安全重点实验室”。汽车泵类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院士刘大响共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高效精密加工及检测、轻量化材料开发等领域成效显著。近年来,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承担各类科技攻关项目,累计为合作企业增收超1亿元,减少事故损失近9亿元。
踔厉奋进 应用型培养铸就学子出彩人生
正是得益于长期坚持应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不动摇,近年来,湖南工学院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学校联合第三方机构长沙市云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2021届毕业生和有关用人单位开展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5.0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高度满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7%以上……这些都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出色注脚。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每年有近5000名学子从学校启程,扬起人生远航的风帆。他们当中有驰骋商场的企业精英、深耕不辍的学界名流,更有无数校友坚守平凡岗位,致敬不凡人生……
谢文凯2015年就读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校期间设计研发智能写字机器人,申请专利1项。2019年成立“上海文雕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50万元。2020年在上海成立生产工厂,年产量10万台。同年,收购成都荣安视科技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赵李强2018年5月成为湖南工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一员,与校武装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领“破风者”团队参加了“建行杯”第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荣获主赛道就业型创业组一等奖,获得“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被录取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
得益于学校的培养,一些优秀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刘亦辰,2012年考入会计专业,进校不久便与校广播站站长联合创办“梦想与创造联合协会”创业社团,在校期间与人合作成立了衡阳梦创商贸有限公司。如今,刘亦辰与同为湖南工学院毕业生的彭二东、莫甜洁开办了湖南大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心务农,知名电视栏目《致富经》以《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是田间逐梦人》为题对他的事迹作了专门报道。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湖工人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铸就辉煌。近年来,学校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及省级工程中心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学校近两届毕业生能力满足度与能力达成度均在90%以上;先后获评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CIQA)常务理事单位、全国百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立足新起点,面向新时代,宋克慧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扎根三湘大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刘升学 肖中云 彭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