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阳明小学自2009年起一直坚持践行杜威、陶行知等现代教育大家的“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将儿童行动的对象聚焦到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构建出以“主题进阶化、过程项目化、展评立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研·学”行动新样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求知与探究意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创造的精神,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学”主题进阶化
科技“研·学”行动的实施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进阶趋势。历经了包括“指导选题—自主选题—自我命题”三个环节的由扶到放的过程。
首先是指导选题。遵循就地取材原则,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了10个富有赣南本土特色的主题,如福寿沟、脐橙、通天岩等。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及心理特点,每个“研·学”项目均分为三个子项目,凸显出进阶式的特点。如“研·学”福寿沟,低年段完成子项目“观察与认识福寿沟”,中年段完成“探究福寿沟的工作原理”,高年段则完成“排水系统的应用”。
其次是自主选题。通过必修项目的“研·学”,学生初步形成“研·学”能力。基于此,征集并筛选整理了10个大家感兴趣的项目供学生选修,如静电、超声波和水果电池等,这10个项目也紧扣年段特点,体现出由易到难的进阶性。每个年段的学生从10个项目中自主选择至少6个子项目进行“研·学”,多则不限。
再其次是自我命题。经历必修、选修的“研·学”之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学”能力,开始自我命题,选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研·学”,如观察蚂蚁、蚕宝宝,探究自来水净化等。
“研·学”过程项目化
在探索与实践中,教师协同学生总结了四种“研·学”模式和四套与之一一匹配的《科技“研·学”手册》。科技“研·学”行动以项目化的方式持续实施,可一人或小组几人或班级多人,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是“研中学”模式。它具有通用性,适合各年段。流程为“情境→疑问→假设→验证→结论”,借助《“研中学”手册》记录。研学前,学生完成手册“生活情境”“质疑提问”“知识链接”“研学规划”四栏;研学中,完成手册“假设猜想”“检验求证”“结论展示”三栏;研学后,完成“交流分享”栏。
二是“观中学”模式。它适用于低年段。流程为“观察发现→调查访问→记录整理→反思总结”。如“观察蚂蚁”,先观察并记录“我们的观察发现”;再通过问、查探寻蚂蚁筑巢等现象并填写“我们调查访问到的”;梳理获取信息并记录在“我们的归纳整理”中;反思总结并填写“我们的反思总结”。
三是“做中学”模式。它适用于中年段。流程为“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检测探究→得出结论→展示评价”。学生要在手册中记录“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调查”“我们的实验过程”“我们的检测过程”“我们的结论”和“我的展示体会”。
四是“创中学”模式。它适用于高年段。流程为“发现问题→设计图纸→准备材料→动手制作→测试调整→评价交流”。“创中学”模式的重点在“动手操作”环节,借助《“创中学”手册》记录全过程:“我们发现的问题”“我们设计的图纸”“我们的制作过程”“我们的测试描述”“同学们的评价”和“我的创作心得”。
“研·学”展评立体化
为扬优成势,学校联合学生、家长及社区共同搭建了班级、校级与校外联通的立体化展评平台。
其一,班级展评常态化。包括学期中的“研·学”作品展示、学期末的“研·学”手册评选、每学年一次的“研·学”故事分享。
其二,校级展评持续化。“缤纷实验室”科技实验操作观摩会每月一展,“家庭实验室”亲子“研·学”展示会每期一展,“科体节”实操赛每年一展,“研·学”小学士、“研·学”小硕士和“研·学”小博士的评选每学段一评。
其三,校外展评综合化。在赣州电视台展播学生的科技“研·学”成果;借助国家、省、市、区级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近年来,学生的科技“研·学”行动硕果累累,在区级以上科技类竞赛中共1000多人次获奖,其中,“玩转吸管科技实践活动”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国家奖项,20多件作品获省级奖项;教师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10多件作品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成功申请7项专利,两项科技类基础教育成果获省级奖项;学校办学特色突出,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推广示范学校、全国“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 (郭德芳 丁胜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