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苍翠,钟灵毓秀;涪水之滨,千古文蕴。在中国(绵阳)科技城,有一所高校,时越七秩,积厚流光。她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在“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学校精神指引下载誉满身,光华灼灼。她,就是西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南科大”)。从百业待兴的1952年到盛世如约的2022年,西南科大始终与国家兴盛同行、与人民呼唤同心、与教育改革同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走过了艰苦创业、拼搏创新的70年,谱写了一部行稳致远的奋斗史、自强不息的筑梦史、砥砺奋进的创新史,奏响了扎根中国西部、立足中国科技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西南科大乐章。
“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
引领跨越发展
西南科大源自1952年创办的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和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以及由两校合并成立的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建校之初即为部属学校,承担着为新中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使命。
70载峥嵘岁月,一代代西南科大人,始终在“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西南科大精神引领下,凭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在艰难困苦中奋进,在拼搏创新中前行。“敢抓,敢创,敢为人先”的果敢性格,成为西南科大人的共同特点,带动着学校不断升级、跨越、发展。
70年来,学校经历了3次学科和专业体系大调整,4次办学层次变动,几易校址,数更校名,办学历程充满颠沛与曲折。永恒不变的,是对使命与责任的担当,是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西南科大人不负历史的重托,不负国家和人民的厚望,谱写了70年高等教育华章。不断突破与跨越,是教育华章里的浓墨重彩。
学校从建校之初就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建材工业人才培养基地,1978年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探索联合办学;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大;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2006年成为委省共建高校;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3年,实现省部共建,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8年获批环境友好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成绩的背后是精神的感召,是汗水的浇灌。
70年来,“艰苦奋斗、拼搏创新”已成为根植于西南科大人内心的精神基因,其内涵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南科大人始终将“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西南科大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赋予“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这一学校精神崭新的时代内涵。
“四维共建”体制
凸显鲜明办学特色
经过30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特色不断凸显,已建立起稳定的“省部共建、局省共建、董事单位共建、对口支援共建”四维共建办学体制,并不断向纵深拓展,成为学校保持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
“通过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虹集团等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合办学,西南科大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早在1994年的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学校的产学研联合办学就被誉为“西南工学院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办学单一的四川建材学院遭遇发展“瓶颈”,亟须改革和突破。学校突破建材部属院校的局限,主动发掘利用本地区“科技城、电子城”优势资源,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单位组成学校董事单位,参与学校管理,资源共享。起初,上述单位并不看好学校。学校以“弱者有强项,强者有短板。建立联合办学董事会可以共享资源、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办学理念和产学研协同发展思路,一一将其说服。学校的改革方案恰与1993年初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吻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为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加快了深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步伐。
2000年西南科大正式组建成立后,学校发展全面融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凝聚力空前增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以西南科大董事会为基础的产学研联盟体制,其做法和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现实路径。2001年以来,学校继续加强与各个董事单位的合作,先后与董事单位累计签订协议270余项。截至目前,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达到64家,涵盖国防军工、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与建筑、农学、生命科学、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地域覆盖四川、重庆、北京、广东、山东、陕西、甘肃、贵州、云南、青海、新疆、江苏、浙江等地。
“整合校内优势学科和队伍,以人才培养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以科学研究参与、带动军民融合。”这一思路得到原国防部门领导的肯定。2006年,学校实现了委省共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步入国家需求轨道,以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国防科技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为起点,学校开始了为中国(绵阳)科技城释放科技潜能搭建平台的新探索。这是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更是一种强大的牵引。随后的日子里,国家、省部级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新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平台37个,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学校办学体制特色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3年学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四川省把学校的建设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给予诸多指导,对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支持。学校抓住这一加快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的重大契机,成为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地区、面向全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以及高技术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2022年6月,中国科技大学与西南科大签署“十四五”对口支援协议,这也是两校第五次签署对口支援协议。“两科大”持续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人才共享共用,精准凝聚战略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冲刺世界一流学科;合纵连横,积极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本硕博贯通联合培养,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展现大作为。”西南科大从2001年成为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以来,已与中国科大“携手共进”21年。在“对口支援共建”模式的助力下,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西南科大独具特色的“省部、局省、校企、校校”四维共建模式,在成为学校自身发展“源头活水”的同时,更对地方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作为国家布局在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高水平大学,立足人才培养优势,成为支撑和引领科技城加快发展的人才摇篮;凝练军民融合特色,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有力支撑了科技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校地合作纵深推进,全面服务科技城及区县发展建设;建设新型高端智库,担当科技城发展的重要智囊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科技城打造西部经济强市;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优势,提升了科技城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位。同时,学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国防军工行业发展方面均作出积极贡献。
求真务实
砥砺奋进结硕果
七秩流转,学校培育了数十万英才。他们中的不少人,或成为高层管理人员,或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或成为自主创业精英,其中大部分已成为我国非金属资源建材、国防军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西南科大学子用辛劳和智慧,刻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名字。
曾祥炜,我国第一代非职务专利权人,也是第一代获得外国发明专利权的中国人,拥有中外发明专利23项,专利、技术总达73项,并长期关心青少年创造发明,多年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挑战杯”评委,努力推动我国技术发明和创新事业。刘碧贵,1985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主持研发的小麦优良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200多万公顷,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0亿元,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十大女杰”等各种荣誉称号。龙太康,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栽培研究,在全国推广1.6亿亩,刷新我国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纪录,新增产值43.5亿元,获得联合国科技之星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30余项,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庞中华,当代中国硬笔书法教育创始人,有4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总印数突破亿册,在中央电视台开办专题讲座、在国内外开展书法授课千余场,被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卢广山,中航航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航空武器火力控制系统与光电探测系统国防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并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宋建波,“中国天眼”选址人和研究专家,凯里学院院长,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向晓波,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青年知识分子的榜样”贺纪弼、“全国三八红旗手”蒋敏、全国建筑材料行业优秀企业家付秋涛、峨眉电影集团现任总裁向华全……这些名字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志:他们都是西南科大学子。
70年来,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不仅注重学子的综合知识学习,而且注重学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实践素质和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学生科技活动节、社团文化节、女生节、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极速九洲湖遥控快艇大赛、程序设计大赛……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专业教师指导的80多个学生社团,让西南科大学子的大学生活变得有益有趣。
被誉为科技“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是检验高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大赛场。1989年首次竞赛在清华大学举行,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四川建材学院就开始选派学子参赛,此后历届比赛均积极参与,20余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大奖上百项;2004年7月和9月,西南科大机器人小组连夺中央电视台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军、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亚军;2022年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上,西南科大机器人小组再次表现沉稳出色。2009年8月,河南省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卡源故障,当技术先进国家的机器人都束手无策时,西南科大机器人小组不辱使命,经过6天的艰苦奋战,成功排除卡源故障。同年11月,广东番禺也发生卡源事故,也是西南科大的机器人小组解决了难题。环保部门和广州市政府部门分别向学校发来感谢信。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在第13届世界拳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还是在抗击甲流、“5·12”抗震救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中,都有西南科大师生的身影。通过志愿服务,学子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均得到充分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西南科大人众志成城、精密部署,确保了防疫和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今天的西南科大,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在校本硕博和留学生4万余人,包含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3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5个。有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有国防科工部门批准的国防基础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遥感中心绵阳科技城分部1个,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5个。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40余项。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快速提升。
锚定目标
凝心聚力创一流
勤学善思凝心聚力同奋进,谋定即动重整行装再出发。建校70周年之际,西南科大为自己制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前进路线图。
第一阶段,即未来5年,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集中力量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水平,努力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一流本科建设成效显著,优秀学生脱颖而出;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各类国家层面优秀人才快速增加;在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新文科等研究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产出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在区域和行业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彰显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优势,着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办学实践,持续提升学校事业发展成效与综合实力,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第二阶段,即建校80周年(2032年)前后,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一流人才、一流成果不断涌现,拥有国家一流学科;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特色更加鲜明,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特色更加彰显;学校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工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第三阶段,即到21世纪中叶建校100周年(2052年)前后,把学校建成国家一流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全面增强,杰出人才层出不穷,拥有多个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平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砥砺奋进七十载,鼎新未来向百年。新时代新征程,西南科大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双一流”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董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