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拉开帷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全国各地超过5万项科普活动向公众开放。恰逢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6周年,今年各地的科普活动融入较多航天色彩。在北京科学中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自太空返回地球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也一同登场。今年某企业组织的一场青少年“科学小会”也聚焦“大航天”,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等5位科学家系统展示了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观测两大领域的前沿进展,并以自身成长经历勉励青少年放眼太空,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但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的目标,增强科学文化软实力,更好发挥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还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在制度安排层面不断完善,凝聚主管部门、科学技术协会、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媒体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合力,扩大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尤其应成为科普的重点和重心。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青少年开始,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科普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最好方式。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更多青少年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梦想,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意义深远,可以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根基。
现实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没有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的特点,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城乡青少年所能接触到的科普资源有较大差距,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下沉还不够。破解这些问题,一方面要落实相关文件政策要求,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创新科普形式,顺应青少年的特点,探索推动科普教育方式创新和科普教育内容建设,打造特色科普项目,使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助力青少年用科学开创更美好未来。在科普方式和内容建设上,力图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榜样作用,把科学家请进活动现场,为青少年提供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他们在小时候即能见大师之大,传承榜样的力量。
此外,还要尽快破解城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不断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为加强农村地区的科普创设更好的基础条件。在开展科普工作时,要有意识地加强欠发达地区的科普工作,组织实施科技下乡、进村、入户等科普活动。比如,通过“科普大篷车”深入偏远山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形成一批公众喜爱的科普微博、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数字化科普资源,通过“云上科普日”、“开学科普季”、网络互动话题、直播等系列活动服务青少年科普需要,让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接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了解科学之奇、科技之美、科幻之趣。
(作者系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