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读 校长周刊投稿指南
教研是提升学校发展的引擎。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教研不感兴趣,不愿谈教研,也不愿意搞教研,有时又不得不卷入教研的大潮中,很多学校大有全员教研或全领域教研之势。事实上,对于基层学校或是教育行政单位,发动教师多搞教科研,或者说以教研成果数量与获奖级别为突出指标的教科研,利好显而易见,且可以立竿见影。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教科研经费充足,存在一窝蜂式的为教研而教研的现象。成果丰硕的表象之下,有些教师苦不堪言。
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应是基于“幸福内需”而非“潮流刚需”,且这里的“幸福”是源自内心对教育的敬畏、热爱,而非对于名利、虚荣的投机与自我陶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的教研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然后才能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要想拥有幸福的教育科研心境,就需要怀揣一种敬畏和热爱,认真地去发现与体悟教育教学中的看点、亮点、兴奋点和研究点,努力从教育科研工作经验中,去找寻研究的幸福。那些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名家大咖,大都是找到并享受着教育科研的幸福。他们往往是教育科研真正的“好之者”和“乐之者”。一个对教育科研不能甘之如饴甚至是心生厌恶的人,很难在教育科研的路上始终奋力前行。
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视域应该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路数,要敢于拓展教科研的疆界与面向。要将教育科研植根于日常工作的“大地”,让研究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以研究提升工作,让工作推进研究,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建设。在现实工作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不乏教育科研的热情,却苦于寻找不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选题的逼仄,往往让他们徘徊在教育科研的门外。如果能不囿于传统的学术路数,既能坚持草根研究,又能格局高远,将工作本身与教育科研做到有机结合,就能开掘出教育科研不竭的源泉,就能感受和体悟教育科研无尽的幸福。
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方式不必受限于传统评价体系,要有重塑新型教科研价值体系的魄力与文化定力,让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着眼并服务于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真正克服教育科研与日常工作“两张皮”的难题。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省察自己和工作,发现教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的成因,用问题激活思想,以思想引导行动,让行动改变现实,想方设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教育科研来推进自身的工作,使教育科研变得充实与饱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维方式,改善教育行为方式,而这正是教育科研幸福真谛之所在。
教育管理者们则要注重营造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成全的教育科研氛围,端正对教育科研的定位与风向,让教育科研真正体现教育味、尊严感,这是教育科研幸福心境的重要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完善教育科研保障机制,强化教育科研动力体系,形成尊重、包容和成全的氛围,让每位教育科研参与者都有尊严、有荣光。
毕淑敏在其散文《提醒幸福》中写道:“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诚哉斯言,幸福确实需要提醒。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教育科研而言,发现幸福、提醒幸福和享受幸福也很有必要。教育科研是披荆斩棘、充满艰辛的旅程,需要广泛收集、深入分析、科学推断和艰难求证,需要认真细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实干甚至苦干的精神。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葆有幸福的心境,具备从科研中寻找、确认并建构幸福的能力,科研就注定是一场没有灵魂的躯壳位移,缺乏意义,可持续性也极为堪忧。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正如卓越的教师需要“情感”和“思考”的双轮驱动,理想的教研也应该是“情怀”与“智慧”的有机统一,因为情怀而有温度,因为智慧而接地气,从而不断攀登教育教学的高峰。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