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冬奥会徽的设计方案近万次是怎样的体验?疫情之下,如何在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日前,北京举行第四届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集中展示交流活动。12位教师登台讲述自己的故事,还原了首都教育工作者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工作场景,现场观众深受感动。
“从2019年开始,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组织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升德育能力。”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负责人说,“4年积累,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推进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途径和展示首都广大教师育人风采的舞台。”
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挂牌成立。作为全国首个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的德育研究机构,如何推进大中小幼德育工作纵向衔接、家校社横向协同是学校德育研究会探索和实践的两个主要目标。
“在2019年的一次研究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很多学校都有讲述育人故事的基础,而且讲故事的形式容易走脑入心、便于人人参与。”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申敬红说。
2019年9月,第一届“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集中展示交流活动举行。首届育人故事主题为“甘当引路人 为国育英才”。20多名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幼各学段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登台展示——景山学校校长邱悦讲述每天清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入校的育人细节;北京八中教师刘慧敏和本班学生讲述在汶川地震后与汶川女孩佳妮的千里情谊;清华大学教师冉锐讲述深入实践“三全育人”的感悟……
那天,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是观众席上的听众之一。几次听到动情处,她都红了眼眶。“一个个育人故事,凝聚着首都教育者生动的育人实践,像一声振奋的集结号,唤起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王欢说。
第四届讲述育人故事活动于今年6月启动,目前已有近万名大中小幼教师参与。活动既有全市101所德育基地校自主开展的“校校讲”,也有不同学校分学段组织的“段段讲”,还有全市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教师陈仲琳入职不到两年,在她的笔记本里,记录了很多和孩子们的故事。在人大附小,教师定期分享育人故事已经成为制度。“听老教师们的育人故事,经常能找到工作困惑的智慧解答,而每次讲述我也会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讲述教育故事像试金石,帮我打磨本领。”陈仲琳说。
“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教师们相互影响感受激励,相互学习提升能力。”西城区教委主任王攀说,“这种跨学段、跨学校的自主教育,增强了教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
实践证明,讲述育人故事成了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贯彻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有效途径。“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是我最深的感受。”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向珍说,“教师们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育人的课程载体不同、方式不同,但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相同。”
“育人故事讲述活动能连续成功举办,是因为活动聚焦育人目标的过程、重温教育初心的过程、凝练育人经验的过程、展示育人成果的过程和锤炼育人能力的过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人说,“希望更多教师矢志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提升育人、育德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