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是贯穿学校办学思想的主线,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愿景和共同的行为自觉。
“融慧教育”是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新的发展阶段的核心理念,目的就是通过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催生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智慧,从而达到“1+1>2”的“互融共进、协同发展”的教育效应,让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更有价值、更有质量。
“融慧教育”的提出背景
基于学校文化传承。濮阳市实验小学已经走过37年历程,学校文化建设经历了铸魂、育场、问度、润德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秉承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了素质教育目标,彰显着历任校长、历届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和谐共融、智慧创新”是贯穿四个阶段、渗入实小人骨髓的精神基因。“融慧教育”既是对学校“铸魂、育场、问度、润德”精神文化的积淀与融合、升华与优化,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
基于相关理论启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系统思维,着眼于系统内部或系统间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从整体上综合、精准地把握教育规律,认识并处理教育问题。
基于政策文件引领。以构建“五育融合”教育新体系落实“双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趋势、前沿。已经颁布的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仅完善了培养目标、突出了课程育人宗旨、优化了课程设置,还完善了课程内容结构。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融慧教育”的具体实施
学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新理念或新主张,而是如何让它落地生根、蓬勃生长,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立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学校多次举行“融慧教育”头脑风暴会、专家论证会、理念解读会、专题论坛等,让师生在思辨与论证中理解、接受、认同。为了让“融慧教育”以一种生动鲜明的形象走近每一位师生和家长,让其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学校把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从视觉识别上进行了系统设计。一是结合学校“水”文化主题,以小水滴为基本元素设计了“融融、慧慧”吉祥物,二是以融慧首字母“R”“H”设计了整体造型为一朵祥云,体现“五育融合”、共进共美育人理念的“融慧教育”标识。
寻找附着点,搭建起可操作的具体实施体系框架。为了让“融慧教育”新主张下沉到具体、可理解、可操作的层面,学校从育人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三方面建构了“42456”“融慧教育”实施体系框架,其中“424”是指“424”育人目标,“5”是指5条推进路径,“6”是指6项保障措施。
“424”育人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学校把“培养爱生活、会学习、善创新、有情怀的新时代慧少年”确定为学校新的发展阶段的育人目标。融合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对“慧少年”形象进行了具体清晰的刻画,四季代表“爱生活、会学习、善创新、有情怀”4个维度,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24个表现项目,蕴含着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寓意。
这一目标既关注学生做人的品格——爱生活、有情怀,又关注学生做事的能力——会学习、善创新,既是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校本化表达,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生动实践。其中的每一条都力求贴近小学生实际,通俗易懂、具体细微,可操作、易实践。比如,“爱生活”中的“行走时三人成列,目光坚定自信,挺胸抬头快步走”,“有情怀”中的“讲述学校的一处景色、一块奖牌、一次活动”,“会学习”中的“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其中朗读不少于10分钟,阅读量800万字以上,背诵经典诗文300首”,“善创新”中的“每学年挑战一件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慧少年成长卡”,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选择4个表现项目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每学期以班为单位集中进行一次“集卡展示”活动,可以自我展示,也可以邀请“亲友团”助力。
5条推进路径。“融管理、融学科、融活动、融文化、融场域”5条推进路径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全部领域,涉及从管理服务到课堂教学,从文化建设到家校共育,从教学研究到活动设计等全方位的教育场域。
比如,在融管理方面,学校以“接力式”融思维密切年级衔接。在教师层面,一是实施接力培训,由能完成大循环教学的业务骨干承担培训任务,确保每个年级段新接班教师既能“承前”又能“启后”;二是采取接力教学措施,新接班教师必须掌握前一阶段任课教师的教学特色,勇于传承“前任教师”实施的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项目,并结合自己的优势进行创造性接力。在学生层面,学校打破年级壁垒,倡导开展不同年级段学生共同参与的“接力活动”。如一年级入队仪式邀请高年级队员讲解少先队知识,示范系红领巾,传达祝福和激励情感;低年级开展学科游戏竞赛活动时,邀请高年级学生担任评委、裁判。
在融学科方面,学校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社会化与人性化发展相融合的原则,每学期初,都要求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跨学科教材研读,将学科之间重复交叉、相近关联的内容进行重组、优化、融合,以课堂教学或“主题+模块”的形式予以实施。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小小足球赛》,体育课中有足球技能训练。于是,音乐教师王民民和体育教师王伟健就上了一节“音+体”融合课。这节课有两个融合点:“寻音传球”游戏环节,体育教师讲授传球和接球技术,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感知乐句,并引导学生按音乐的乐句传球、接球;最后的足球赛环节,体育教师组织学生踢足球,音乐教师带领啦啦队唱歌。这样,音体互融互促,多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互相交织、同行共进,效果良好。
在融活动方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把各类“进校园”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体系构建中,利用升国旗仪式、诚信评价课、入队课程、离校课程等平台和载体,把“进校园”活动中蕴含的各种育人元素分步推进。另外,还把文明校园创建中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与学科拓展活动有机融合,设置节日课程,由不同年级予以落实。学校形象策划研究中心将本部门负责的安全管理、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预防未成年人性侵害“护苗行动”、疫情防控、近视防控、“无烟学校”创建、健康教育等工作,与“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关联点有机融合,在策划活动时既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又兼顾上级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做到站位高、立意远、不忙乱、求实效。
6项保障措施。“课程化管理、教学评一体、大循环教学、跨学科研训、项目式推进、融合性评价”6项保障措施遵循融合融通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为“融慧教育”的推进实施保驾护航。这些措施,有的是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经验的总结提升,有的是教育规律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是从体制机制方面对“融慧教育”的积极回应,也必将因“融慧教育”而更加科学,更为完善。
为了强化课程化管理,学校本着融德为先、“五育融合”的原则,建立了以“融学科、融活动、融阅读”三大课程为支点、延伸9项育人轨道的“三维”立体化“融慧”课程体系。
跨学科研训对标新课标要求,是落实“融慧教育”理念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成立跨学科学术联盟、跨学科年级教研联盟、跨学科研修互助联盟,定期开展跨学科听评课与研讨、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跨学科学习专题讲座等活动。学校还建立“1331”跨学科研训制度:各融教研联盟要保证每个月活动一次,每次活动都要做到时间、主题、内容“三确定”,教学研究中心进行按时、按人、按内容完成教研活动的“三督促”,并对优秀联盟进行奖励,不断强化教师“跳出学科看学科”的教学思维。
“融慧教育”体系聚焦“五育并举”,聚焦创新素养和创新人才培养,聚焦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育生态优化,以全面培养、融合培养为原则,努力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有时代特征、教育特征、融合特征,更追求教育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幸福感,让家长在育儿中有幸福感,更让学校、教师在育人中有幸福感。
(徐相瑞 窦明琦 于文玲 王志敏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