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育人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坐落于齐鲁大地的山东省北镇中学(以下简称“北中”),立足实际,着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工作扎实规范、育人艺术高超,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型教师队伍,成为山东省优质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校长李东海介绍说:“教师是北中的宝贵财富,是核心竞争力,一代代北中教师凝心聚力共奋进,创造了70年辉煌办学历史,铸造了齐鲁名校品牌。”
师德铸魂
胸怀大爱育新人
2022年,滨州市教师节颁奖仪式上一个场景格外感人,86岁高龄的滨州市道德模范、北中退休教师陈丽娜为学校刚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徐祥孔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并致颁奖词。陈丽娜老师德艺双馨,至今依然活跃在基层群众文艺舞台,徐祥孔老师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大爱善举挽救了他人生命。这一场景更像是时空对话,致敬过往,指引未来。
以德育德,润物无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学校始终把师德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将师德作为评价考核教师的第一要素,列为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评先树优的首要指标。通过党建引领、事迹宣讲、学生和家长评议等,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职责,践行严谨踏实、勇于探索、热爱学生、言传身教的教风,涵养敬业奉献、奋勇拼搏、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用爱与责任培根铸魂育新人。
师德铸魂,代代传承。一代代北中人,情系校园,用师德师爱铸就了北中的辉煌。辛勤耕耘教坛30余载、精心“传帮带”的付玉民、杨洪杰等老师,远赴雪域高原支援教育落后地区的贾新生、毕洪涛等老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封闭在学校生活和工作、守护着“春天和希望”的高三教师团队……他们卓越师德表现的背后,是一代代北中人不忘初心的坚守,是无言的大爱写就的师德传承。
强科培优
打造质量提升核心引擎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教师队伍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推进实施的意见,学科组及每位教师都相应地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教师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的内驱力。
加强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学科组、高效课堂、命题组和学科活动四个阵地,重视学科主任、备课组长的队伍选拔与建设,压实工作责任,引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和教科研重点,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带领教师深入研究高考综合改革,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各年级备课组每周组织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深挖教材、深耕课堂,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校资源库,注重学校资源的传承和共享,加强学科组内部及其他学校学科组之间乃至跨学科的交流,定期开展经验传授交流或者同课异构活动。
打造高效课堂。切实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识,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举办学科讲座、教师技能大赛,从点到面,多角度、多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充分利用学科基地、教师发展论坛、学生发展论坛、优质课评选、“一师一优课”等活动和“一报一刊”平台,让教师在交流研讨和展示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在奋进中提高,不断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注重分层培养,例如,针对青年教师的“1369”人才培养工程已经实施18年,形成了由“成长”“成熟”“成名”到“成家”的四阶段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的高质量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探索教师专业的阶梯式培养策略。系统推进“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程,注重课程学习、专业指导和实践应用;针对学科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采取阶段式跟踪成长的方式,为教师制定专业成长档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订餐式”学习培训形式,或组织教师赴南通、成都、长沙等地区学校跟岗深度学习,或网络连线开展学科线上培训,或邀请省教科院学科专家、名师到校作讲座,上示范课,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让教师们零距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发挥名师引领。实施“名师计划”,依托“三名”工程,设置学科名师岗位,建立名师工作室,将“名师”纳入集中管理,引导名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设计;发挥教育教学示范带动作用,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听课评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方式,承担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指导任务;紧跟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前沿,引领、带动学校教科研工作,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促进教师整体提高。
教学科研
引领育人守正创新
教研是连接教师与教学的桥梁,也是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教育科研。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突出教学课题研究对于推动教学模式构建、方法优化、效率提升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保证课题研究“立足教学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质量提升”,让教学课题研究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促使广大教师养成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良好习惯,建设研究型、学术型优秀教师队伍。李东海校长带头示范搞教研,发表各级各类论文、调研报告30余篇、10余万字,主持和参与了5项国家、省、市级规划或教研课题。
倡导教师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为便于操作,学校提出“小、近、真、实”的“小课题”研究要求。“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自己的教学细节情况,不好高骛远;“真”就是真研究,真讨论,写出真感受,形成真正的成果;“实”就是实实在在,不搞大而空,追求实用价值,解决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题范围广泛,涵盖了各学科、多侧面的内容。近两年结题的小课题140余项,覆盖40%的教师,一系列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迎刃而解。
清单管理
构建教师成长必修课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校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向前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努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学校以“研究高考、精准教学、高效课堂”为目标,启动实施“十个一”工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具体内容为:每人每周听一节公开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学期读一本教学理论读物,拓宽教育视野,丰富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建立一本业务读书笔记,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增强驾驭高效课堂教学的必备能力;设计一个优秀的导学案,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到每一节课上;制作一个高质量课件并在备课组内部交流,提高备课组的备课效率和教学水平;上一节精心准备的汇报课,提高授课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主持一次学科组活动或备课组集体备课,为学科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案例分析,梳理教学内容,归纳教学现象,解决教学困惑;参与命制一份试题,对接课程标准,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思维深度、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每学年进行一个小课题研究,对专业知识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青年教师段艳华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杰出代表,他自觉参与“十个一”工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整理出精彩的教学设计,创作出诸多观点新颖的学术论文,形成了8万余字的个人专著。
服务保障
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教师服务管理方式,实现严管与厚爱有机统一。成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周例会制度,不断完善教学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保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陪同教师早出晚归,包学科、包年级,参加听评课、教研活动、现场办公等,真切关心教师工作、生活,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深入落实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扬民主,集聚教师智慧和力量;搭建公平竞争发展平台,让每一名教师都有职业出彩的机会。旗帜鲜明地突出质量贡献导向,坚持“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科学实施考核评价,强化绩效奖惩,以此唤醒教师危机意识,激发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设立教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开展文体活动、健康查体、业务培训、购买书籍、教科研奖励等。
近年来,学校通过全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的名师、名班主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解决北中实际问题的优秀成果、课题、论文论著。其中,齐鲁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30余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市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三名工程”人选80余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和突破,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荣获“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滨州市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等,被确立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和滨州市高中五大学科基地。
春风化雨润桃李,笔酣墨浓写春秋。2022年10月25日是北中70华诞。李东海校长说:“学校将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工程来抓,让办学事业源远流长,永葆生机与活力。”
回首往昔,寒来暑往,春华秋实,自强不息的北中人,用行动和汗水镌写了一篇篇精彩华章;展望未来,砥砺前行的北中人,胸怀“北中发展,因我;北中精彩,由我”的自信和豪情,乘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东风,朝着建设“市内示范、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齐鲁名校目标阔步前进!
(贾伟 张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