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扶贫的“幸福草”走向106个国家和地区

网友投稿  2022-10-20 00:00:00  互联网

    本报北京10月19日讯(记者 高毅哲)“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没有菌草的今天。”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深有感触。

    这位因发明“以草代木”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而闻名世界的科学家进一步表示:“如果在资本主义国家,我发明不了菌草。即便做出了这项技术,菌草也不会推广到今天这种程度。”

    “首先,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技术非常成熟。单从产业角度看,没有改进的必要。”林占熺给出了第一条解释。

    食用菌生长的“土壤”是基本由木屑制作的菌棒。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福建省开始大力推广椴木栽培香菇产业,这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

    然而,对人多林少的地方来说,这种方式导致“菌林矛盾”非常突出。制作菌棒需要消耗树木,蘑菇种植越多,砍的树就越多。1983年,林占熺到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地方考察,发现砍树种香菇不仅没有让当地人富起来,反而导致生态失衡、土地沙化、悬河高耸,甚至贫困加剧。

    从经济角度考虑,此地不宜种香菇,把产业线转移就是了,但是林占熺没有这样想。“我心里很难受。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农民做事情,必须研发新的技术。”

    林占熺的第二条解释是:“若在资本主义国家,推广菌草的动力是为了占领市场、挣钱。资本主义给不了这种人民视角,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科研动力。”

    而在中国,菌草作为扶贫技术,在宁夏的贫困地区落地生根。

    其间,国家科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大力推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制度排忧解难,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组织企业收购……在多地多部门的协作下,菌草成为当地群众认可的“幸福草”。

    每每林占熺向海外朋友介绍这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作,经常有外国官员羡慕不已。

    “所以我说,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没有菌草的今天。”林占熺说。

    如今,蕴藏着巨大减贫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菌草,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友好使者。

    不论是在当初的宁夏贫困地区,还是在如今的第三世界国家,林占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使技术本土化、简便化,做到让当地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农业技术是为贫困农民服务的。你不简化,他们怎么用?怎么能挣钱?你得全心全意为农民着想,为穷人做事,为人民服务。”有56年党龄的林占熺这样说。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0-21/xw_1142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