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防不立。作为“国防七子”之一,南京理工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光荣神圣使命,将国防素质教育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敏锐洞察时代之变、战争之变、科技之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国防英才的“五大核心素质教育内涵”,并以此为目标,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国防英才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造性地探索了“迭代衍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法,实现了“贯通递进”式培养。既见韬略,又见担当,人才培养硕果盈枝,为行业特色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树立高质量“南理工范本”,值得借鉴和推广。
五大核心素养
锚定英才“新质”
南京理工大学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
69年来,学校始终铭记“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铮铮誓言,积厚成势,成就“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并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兵工”国防科研新格局。
69年来,学校坚持聚焦“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主责主业,汇聚“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总师祝榆生等一大批重量级校友,培养造就15位两院院士、30余位将军、400余名型号总师级的领军人物及30余万名投身科技攻关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杰出毕业生。
2009年,针对新军事革命背景下“国防人才素质内涵不明”的时代课题,南京理工大学积极起而行之,对国防素质教育进行回顾性调研和前瞻性思考,系统提出“家国情怀、军工精神、战略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创新”新时代国防英才的“五大核心素养”。
其中,“家国情怀”为国防教育之魂,强调国防英才培养的责任与担当、理想与信念;“军工精神”为国防教育之根,强调“军工报国、甘于奉献”的强大思想驱动力;“战略思维”为国防教育之骨,强调“全局思想、系统思维”的哲学智慧;“团队协作”为国防教育之基,强调“吃苦耐劳、协同努力”的我军优良传统;“自主创新”为国防教育之源,强调“原始创新、跨界整合”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大核心素养内涵丰富,鲜明体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特质及新时代人才风尚,并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为国防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四模双维”课程
构建教育“新域”
本立而道生,纲举则目张。学校以五大核心素养为纲,对课程进行“新生研讨课—素质核心课—学科前沿课”三个层次和“军工文化、思维方法、沟通协作、创新前沿”四大模块体系构建,并创新提出“迭代衍生”的建设方法。
简单来说,迭代,就是紧贴国防需求和学生反馈,不断迭代更新,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衍生,则是通过抽取专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融入素质教育的知识、能力、价值要求,实现深度融合。“迭代衍生”的课程建设逻辑,极大丰富了课程内容。
例如,军工文化课程,囊括军工概论、军工装技、军工精神、军工历史、军工之美与安全意识等26门课程,充分彰显校本特色和军工元素;
思维方法课程,基于数学、控制、中国古代思想和学科创新思想,衍生开发了“孔子的思想与方法”“孔子和孟子的智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传递矩阵法等32门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建立“内链”。
沟通协作课程,通过开设“合作行为与社会发展”“管理心理学”等16门特设课程,强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通过团队作业、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改革和将小组表现纳入考核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前沿课程,36门课程全部从专业课程衍生,着重体现自主创新和跨学科属性,由知名教授担纲,面向国防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家国情怀设为隐性模块,全面融入所有课程,邀请知名校友、院士、专家共建“兵器中国”课程,通过讲授兵器的概念、演进与发展以及学校在兵器研制、兵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贡献等,诠释南理工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精神和担当,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每年的校长“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致辞中浸润军工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贯通递进”式国防素质教育培养理念,从“新生研讨课、素质核心课、学科前沿课”和“低阶素养—中阶素养—高阶素养”两个维度逐级递进。
以团队协作能力为例,低年级学习“合作行为与社会发展”等素质课程,提高协作意识,随后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越野”等各类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协作实践,提升协作能力,在高年级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大团队项目中锤炼协作智慧,从协作意识到协作能力到协作智慧,随着学习目标从低阶、中阶到高阶,学生的沟通能力不断提升。
两种实施模式
开辟学习“新境”
教学,是让知识活起来、让素养沉进心里的关键环节,对此,南京理工大学提出了“名师名课”与“课堂创新”两种实施模式。
学校出台了课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约束与激励并举,自建与引进结合,从政策上支持和保障素质课程建成名师名课;并不断完善素质发展和第二成绩单制度,将素质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立体化、全面渗透。国防素质教育课程教授上课比例达85.2%,其中33门课为院士、杰青、国家名师等高层次人才授课,真正将素质课程引向“高深尖”。
与此同时,学校还深挖课堂创新:注重探究,以研究性课程立项为牵引,支持教授们基于专业、基于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锻炼工程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规模平均25人。创新手段,建成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个,10门国防素质教育课程通过信息化建设获得国家课程荣誉。引入实境,依托兵器博物馆、军工文化中心等独特的国防资源开展素质课程教学,理实结合,大幅提升教学效果。如“军事地形学与定向越野”通过识图、用图以及野外实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技能。改革评价,大力开展评价方式的改革,通过开放式、团队化作业等加强形成性评价,将评价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开放性考试课程占比达60%。
学校充分利用雄厚的军工文化教育资源、高端国防报告和课外实践拓展素质课程教学影响,浸润和涵育学生。学校拥有军工文献特藏中心和国防科技文献特色数据库,与北方特种能源集团等8家军工单位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每年组织本科生1500余人前往军工单位开展专业实习;建有国防协会、军工精神讲习团、“雨花英烈精神”宣讲团等9个国防社团,年均注册人数500余人。
一园硕果盈枝
彰显树人“新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盈枝的硕果是对耕耘者的致敬。
2009年以来,南京理工大学依此体系建设课程110门,其中24门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2门获得国家荣誉;出版相关教材19部,8部获省部级重点(规划)教材立项;在《高等工程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学生逾9万人次选修,“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全国18万余人次选修,“兵器中的美学”上线“学习强国”,首次开课即有5000余人次参与学习;“武器装备概论”应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获评国家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军工精神与党性教育”入选“江苏省首批教育实境课堂”,“军工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获评国家教育部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军工精神研习团开展宣讲60余场,被央视等50余家媒体报道,点播量上百万。
学生国防素质显著提升,主动合作水平实现大幅增长,运用创新性的观点或方法解决问题、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等方面均高于同类高校;2015年以来,荣获3项“挑战杯”特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16项;学校武器创新(新概念武器)设计大赛等年均4000人次参与,“低成本立方体纳卫星”等国防项目获国家奖项24个。
近5年,学校共为国防行业输送毕业生近6000人,超1/3为主动入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8.9%,并涌现出“某车载型号武器系统主任设计师”“某轻型车载榴弹炮系统主任设计师”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学校先后被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荣誉,受到多家权威媒体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朵英贤、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均对学校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评价;以何雅玲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方法对行业特色高校素质教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高等军工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分享课程建设经验,在高等工程教育高峰论坛、国家教育部门兵器教指委会议、江苏省等重要会议上进行了推广,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多所省内外高校来校交流,或应用其方法。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奋进在“双一流”征途上的南京理工大学,充分彰显出坚不可摧的政治本色和一往无前的发展优势,不断书写高质量国防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胡访 黄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