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产教融合范式 让专硕“三专”更专

网友投稿  2022-10-25 00:00:00  互联网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的前提是更迅速、准确地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作为西部地区一所以地学为优势特色的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都理工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发展战略急需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2009年率先开启全日制地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培养之际,学校就确立了地学类专硕“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发展西部”的定位方针,并立足地学行业人才特点,以适应西部复杂环境下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持续提升为导向,紧扣专硕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专”,对这一全新学位类型研究生产教融合范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引领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秉持“立德树人、服务行业”宗旨,针对西部地学类行业需要高端应用型人才“有情怀、能吃苦、业务专”等特点,将地学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融入专硕培养全过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实践,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参与解决西部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地学人精神,鼓励学生钟情地学、立志报国。地学类专硕全部投身于大型水电、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及能源、矿产勘查和开发等艰苦工程实践,90.7%的学生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毕业时80%以上选择留在西部。

    聚焦服务需求

    做好顶层设计

    聚焦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发展战略急需的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以“行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为导向,学校主动出击,一是确立了地学类专硕培养的重要地位,并纳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总规划;二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认知专硕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实现该类型研究生“具备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产教融合;三是基于破解产教不“融”、校企难“合”困境,提出了“多元协同—政府部门主导—校企双主体”的指导思想,并于2010年11月成功进入“部省共建”新阶段,学校地学类专硕培养工作被纳入全国国土资源事业发展宏观规划,实现了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政府部门主导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驱力。

    探索融合范式

    形成多元协同

    在部省共建平台下,通过推进落实《省部共建研究生相关情况及实施方案》《落实地质找矿一线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等规划,新签校企战略合作协议64份、共建基地协议104份,新建校外稳定实践基地104个,校企壁垒有效打通,校企双主体“共制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平台、共建队伍、合作研发”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地矿油核行业企业的人力、案例、实习实践岗位、工程实战项目等丰富育人资源直接进入课程、实践教学、导师(教师)队伍等建设,建立了“部省共建平台宏观约束+校企合作具体约束”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在“部—省—校—行业”多元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下,地学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硕人才培养,开启了理实“两结合”课程体系、校企“两融合”育人平台、工程实际与行业需求“两来源”论文选题等产教融合新局面。新近学校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联合获批“四川省地热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产教融合结出新硕果。

    强化融合实践

    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本位,突出专硕培养实践过程,构建了“三平台三层次”梯次递进培养实践模式。依托学校1960年以来研究生教育的厚实积淀,推进“国家—部省—校内—校外”四类平台建设,新建地学类教学科研平台国家级别9个、部省级34个、校级25个,以及104个校外稳定实践基地,构建起了地学类专硕“基础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平台”三平台,保障“课程实验/案例体验、专业实践、工程实战”三层次运行,着力培养“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足够数量且优质的实践平台,有效保证了专硕实践教学不断线,全部进入大型水电、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及能源、矿产勘查和开发等应用课题和工程实际问题实践,实现了地学类专硕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健全融合制度

    保障专硕质量

    改学习年限。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培养为中心”理念,从2011年起,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将基本学习年限修改为3年,有效保证专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

    育“双师”。建立部省平台、校企合作“双约束”下的“双导师制”,形成“今日共育学生、来日共建西部”的共识,共担育人使命;建立高尚品德为先、实战经历为基的选聘机制和考核评价与动态进出机制,聘请行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进课堂、进项目、进平台、进队伍,“双师型”(理实兼具)、“双功能型”(教学科研)指导模式,实现专硕培养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强实践。设置长达1年、6个学分的实践环节,提出“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理念,实施“一课一转三进”,即增加“工程伦理”、具备条件的理论课程转为“理论+实习”课程、西部行业重大工程实际案例进教案、虚拟仿真极端复杂重大地学事件进实验室、学生提前进工程实际课题。如“层序地层学”由室内教学转为室内教学和北川泥盆系层序地层学实习,已开设10年。

    破“五唯”。建立“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授位标准,从2011年起,率先取消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位授予要求,建立了实践报告新标准、学位论文新要求。

    严出口。建立健全“学位论文文字复制比检测、双盲评审和毕业后校级抽检”等制度,有力保障培养质量。

    学校产教融合新范式实施以来,校企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学校地学类专硕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更加“对口”,肯干、能干、干成的特色得到地矿油核行业高度认可,形成了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新格局。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如近年来横向项目与经费的成倍增长,不仅丰富了育人资源,而且推动了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促进了行业产业的发展。

    (陈艳 施泽进 侯明才)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0-28/xw_1157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