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东风,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转型,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让传统农业变得绿色、高效。
在此背景下,惠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升级转型对新时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越发紧迫。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前身是惠州农业学校和惠州工业科技学校。2017年,经广东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学院依托农业专业优势,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对新时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直面现阶段农业人才培养短板,创新构建“产研融教”培养区域种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实施方案,将农耕文化、农业生产及应用性研究等与教学深度融合,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时代新农人。
直面问题:
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
学校直面中职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等专业种养人才职业能力滞后于岗位要求、课程教学资源落后于技术发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和突破口,依托“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及高效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开启以“产研融教”培养区域种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施策:
促使各项工作落小落细落到实处
——通过让学生参与田间地头生产实践及科研试验,解决种养人才职业能力滞后于岗位要求的问题。
基于青年学生务农意愿不高、部分种养从业人员技艺不精等现象,学校在农业生产及应用研究与教学相融过程中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深挖农耕文化、农本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采用案例分析、生产体验等方法,锤炼学生“淳朴厚道、臻技敬业”的精神品格,厚植“爱农兴农”情怀,打造时代新农人。
——通过将生产技术、科研成果等转化为集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于一体的教学资源,解决课程教学资源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
运用协同理论,“学校+农学会+合作社+龙头企业”四方联动,依托“产研融教”平台,制定地方标准,形成科研成果。教师在“畜牧兽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4个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生产试验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此外,基于动植物生长过程,以不同生长阶段养护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重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资源。如畜牧兽医专业将课程分为家禽、家畜、宠物三个养护模块,在家禽养护模块,按照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进行知识讲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同时,对接新标准,融入新技术,开发《家禽养护》等系列教材资源。
——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及社会服务,解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运用“项目引领、学分驱动、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科研项目、参与农业生产与社会服务,在科学研究与生产试验中,教师提高了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6年多来,48位农类教师主持了37项教科研项目、制定了6个地方标准。此外,制定《科教研平台管理办法》,搭建了“惠州特色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以项目引领,推进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服务;制定《项目转换学分管理办法》,学生参与项目有效转换为学分,驱动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科研生产试验;制定《教师科研奖励办法》等制度,实施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教师积极申报项目,开展科研指导实践;成立“协作中心”协调“学校+农学会+合作社+龙头企业”四方联动,确保“产研融教”的有效实施。
硕果喜人:
学校发展呈现一派丰收图景
随着学校“产研融教”培养区域种养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深入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人才培养方面,202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含升学)率为98.48%,用人单位满意率为94.3%。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获奖103人次,其中国家级别14人次、省级89人次。学生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涌现了园艺企业家周彦奇,企业经理人刘宇枫、黄天恒等优秀校友。
师资团队方面,打造了一支由“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领衔的高水平涉农专业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达93%,农村科技特派员90名,技术经理人8名,广东特支计划名师、广东职业院校杰出校长、南粤优秀教师5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农林专指委主任和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2名;惠州镇街党校“百人讲师团”成员2名、福建农林大学校外硕士指导教师1名。
该团队在《世界农业》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服务惠州周边155家企业、10个镇135个村,1030户农民受益。成果内容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展示会上展示,《人民文摘》、“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媒体对成果进行了报道,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20多所中高职院校借鉴了该成果。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钟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