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古老的机车汽笛,来自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在1952年独立自主制造的新中国首台蒸汽机车‘八一号’,正是这台机车揭开了新中国机车车辆工业辉煌的序幕。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世纪50年代,一起看看它的前世今生。”任课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围绕“青岛机车制造红色历史和匠心文化”“中国工业化道路”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这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真实的一幕。本土优秀文化的浸润,增强了课堂的代入感和亲和力,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架起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的桥梁,让党的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尝试源于学校近年来将本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举措。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构建和实施彰显本土优秀文化特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将代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匠心文化、劳模文化、志愿文化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系统地融入到思政课程体系中,探索思政育人新路径。
统筹布局
本土文化融入“大思政”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从破解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实施提升思政课育人效能的教学改革。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课程育人目标入手,构建本土优秀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培养时代新人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教材、社团、网络等多元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环境等多个路径加以实施。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保障“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机制。从师资队伍着力,创建了多部门联动、专兼职结合、校内外协同的师资队伍。从体制机制把握,创新了多部门协同的体制机制,确立了优秀本土文化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推进。
深耕构建
“显性课程”讲文化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深耕本土文化,构建了“五种文化”融合共生、必修选修课程同频共振、逻辑结构合理优化的显性思政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体系包括直接课程体系和间接课程体系。其中,直接课程体系既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四史’教育”等思政必修课程,也包括“劳动观念·劳模精神”“中国梦·电影课堂”等选修课程。间接课程体系主要通过“家风”“匠心·匠星”等思政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充分挖掘、融入、培育儒家文化、墨子匠心文化、沂蒙精神、胶东红色文化、青岛劳模文化、志愿文化等本土优秀文化。
学校引导教师在集体备课的教案、课件、自编的实践教程、网络平台课程的每个专题中都融入本土优秀文化,在各种社团开展的活动中找寻建立本土优秀文化的“关联点”。先后开展了“家乡‘四史’传承有我”的冬季学期社会实践调研、“学生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思政微课”、“红动青职”之“匠心引领红商传承”红商人物展览、“百名师生讲百个红商故事”微视频展播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师生将文化基因讲深讲透讲好,浸润“显性”思政课程。
多举广育
“隐性课程”养文化
“隐性课程”重在“育”和“养”,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广泛营造多样态、多维度的文化氛围和空间,在春风化雨中育人、育心、养人、养心。“隐性课程”主要在“优秀文化氛围营造”和“优秀文化地标建筑”两方面投入建设,无论是面向全校师生的“青职月月展”、“红动青职”党建教育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等“动态软件”,还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青岛技术博物馆、民间技术馆,以及依托实训基地、教学基地打造的“本土优秀文化宣传阵地”,孔子、老子、墨子3个文化广场,思政课程资源模拟仿真中心等地标建筑的“硬件设施”,都成为学生的“新宠”和网红打卡地。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3年来,学生个人或集体获得省级以上相关奖励20余项,学生刘坤帅作为全省职业院校仅有的代表参加全省思政工作座谈会并发言。志愿服务成为学校亮眼的青春名片,“小马支教”公益教育项目获得国家金奖,“小强家电维修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称号。“大国工匠”成为青年学生的追求目标,52名学生入选首批“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学生韦顺利获得全国“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称号……浓厚的优秀文化氛围促使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涵养中实现以德入心、转识成智、化智于行。
在“大思政观”视野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浸润本土优秀文化元素,深化思政课程体系改革,积极进行提升思政育人水平的有效尝试。学生浸润在本土优秀文化元素中,以可感、可知、可学的方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邢广陆 张婷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