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梓”宣讲团深入广大中小学校开展宣讲活动。作者供图
美育是直指人心的浸润教育,是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美学向度,历来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必备手段和重要抓手。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号召各地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党的百年奋斗史,承载着栉风沐雨、不畏艰辛、砥砺前行的精神,是引领中国青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中追本溯源,进而探寻党的先进思想、光荣传统、求真务实作风和英雄模范事迹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从而形成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树立复兴梦想的教育通道。构建青少年学习百年党史的美育方略,让艺术魅力成就更多家国情怀,既能凸显美育培根铸魂的作用,延续中国年轻一代的红色精神血脉,又能突破传统的教育壁垒,融合美育范式,多层次、多维度推进青少年学习、感悟百年党史,进而拓展探索党史的传承路径。
为提升美育资源内涵夯实根基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将党史凝练为当代美育资源,筑牢美育的根基和内涵。新时代美育要体现一代代牺牲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要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百折不挠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苦奋斗精神,并将其融入蕴含着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的美育精品,照亮青少年精神培育的方向,赓续红色血脉。美育同时要着重深入探究党史的红色文化价值和内涵,展现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自救的精神和生命哲思,这是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复兴。
中小学美育需大力推进红色题材的校园创作,如数十年来广为传颂的少儿歌曲《闪闪的红星》《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众多作品,就是从党史中提炼素材,树立少年英雄形象的创作典范,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吸收养分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从当代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挖掘素材、吸收养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是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它是一部厚重、立体、形象的历史书,是文艺创作的无尽宝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丰厚美育资源。过去,红色美育的经典往往集中于高大全的英雄叙事,有些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难免使受众有呆板雷同、如出一辙之感。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引起共鸣,在不胜枚举的“党员故事”中,倘若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建党百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就会发现,除了党员群体,当代青少年在党的召唤下,始终紧跟时代的脉搏,进行伟大斗争,追逐伟大梦想,从背母上学的刘秀祥到奥运冠军全红婵,许许多多故事感人至深……“小英雄”对于当下青少年精神成长的价值意蕴,一样震撼心灵,有许多故事值得我们用美育党课来挖掘和歌颂,而在看不到的角落,这样的英雄故事也依然随着时代大潮周而复始地不断上演。美育要丰富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就要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发现力、创造力,把百年党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发掘、歌颂新时代之美,让光芒永远绽放。
建设党史美育课程群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打造美育的新内核,建设党史美育课程群。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以美育人的主要渠道。党史美育课程群应立足党史、聚焦党史,可以进行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整合,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在美育的基础上向外延展,超越传统学科边界,结合丰富的党史教学资源,使美育课程和党史教育课程成为统一的整体,贯彻指向以人为本的培养;可以尝试主题式、活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手段,以史激趣、以史促学、以史育人,充分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用音乐、影视、舞蹈等美育手段凸显党史教育的形象感和吸引力,引导广大青少年从这些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深刻感受党的英明领导,激发爱党爱国爱乡的热情,进而将之升华为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怀。党史美育课程群的设置,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学党史、育新人为目标,开设不同形式的学科延展课程,使主题与课程内容相贯通、相契合,实现美育课程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党史美育课程群的构建,可以成为中小学校深化党史教育、优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通过党史美育课程的实施,着力传颂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高尚的英雄人物,既学习伟大人物的灵魂之美,也赞美平凡劳动中的精神之美,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心底自觉焕发对党的崇敬之情、忠诚之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大无畏精神、志存高远、勇于开拓的青年一代。
创新党史教育的美育传承路径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创新党史教育的美育传承路径,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系统。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的效能,应用好“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场景,同时拍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优秀党史纪录片、影视作品,推进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的传播计划。
本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教育信息系统在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实现了全国性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扩充党史教育的信息渠道,使学生更加方便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自主选取与党史主题相关的美育课程,充实和拓宽党史教育的信息量,让党史“活起来”,充分带动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美育信息化的推进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将党史教育空间从校园教育延伸至校外、家庭和虚拟世界,融合线上和线下,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联,重构了党史教育的环境空间,为师生搭建了富于灵活性、沉浸式、体验式的多元化美育空间,也为党史教育提供了信息化的空间载体。
将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感悟百年党史,以美育人,需要将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美育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党史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构建“大美育”格局的基石。党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随时可视、可感,不仅是学校管理层和师生人文素养和爱党爱国情操的集中展现,也可凝练学校特色发展。校园环境和文化风格的营造,对师生的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学校美育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雕塑、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美育本就是历史上一切美的事物的映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作者个人情怀的烙印。在新时代,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党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探索传承路径,充实和丰盈美育的内核、外延和形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美育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全体青少年持续性的爱党、爱国之情,在新的征途上,以红色精神夯实新时代青少年美育根基,铸造新时代青少年的时代之魂。
(作者单位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文为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视阈下的闽台仪式舞蹈研究”[项目编号:21BE07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