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始建于1946年,建校70余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学校设有22个学院(部)81个本科专业,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
其中,美术学院于1948年建系,2001年撤系建院,现有美术教育系、中国画系、绘画系、雕塑系、综合实验艺术系等10个系。学院着力打造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各专业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
近年来,依托学院的深厚积淀和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雕塑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新时代雕塑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收获了丰硕成果。
优化教学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于2004年成立美术实验教学中心,拉开了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序幕,为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现代化的综合实验教学平台。
美术实验教学中心的成立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学院各学科的创新发展,现代化美术实验硬件条件也激发了专业教学的方法创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和实践,雕塑系着力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树立起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自主意识。
雕塑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层次制定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学习。在本科阶段,教师以经典艺术理论和优秀作品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研习、观摩,深入了解雕塑艺术的基础理论与经典优秀作品所呈现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性创作,鼓励学生将热情投入到雕塑创作当中,摆脱对经典的复刻与模仿,在摸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勇于突破,以创新思路和手段探索艺术创作之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美术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艺术创作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雕塑技法加以创新应用,融入到雕塑创作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完备的硬件设施为支撑,用雕塑作品表达艺术情感,实现情感、思想和雕塑技艺的结合,创作出众多富有表现力、不拘一格的优秀作品。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同样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表达,不仅帮助学生夯实艺术专业基础能力,还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创新。作品的情感表达是雕塑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创作中将自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增强艺术感悟力的同时赋予作品艺术感染力。
开展实验教学 提升综合素养
学院将实验教学和实践引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中,高度重视美术类各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径,推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院通过实验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美术、雕塑等各专业的优秀教学传统为依托,实现艺术类专业之间的共融发展,努力顺应专业实践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完备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美术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实践,不断带动专业教学向纵深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教学主旨,引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筑牢专业知识的根基,不断探索创新、寻求突破,切实提升专业能力。
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雕塑实验教学在重视学生雕塑技法教学的基础上,以引导性作为教学重点,教师在雕塑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雕塑创作,将理论知识与个人理解注入特定主题雕塑的创作中,鼓励学生深入探究雕塑作品的创作理念,深化对雕塑主旨、技法的研究,实现雕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借助形式多样的实验及实践,雕塑专业的实验教学也有效带动了相关专业教学的共同发展,让学生在参与实验性雕塑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专业技能和创作方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艺术文化素养。学生以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突破传统雕塑专业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动探索雕塑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提升创新意识,形成雕塑艺术理念。
引入数字技术 探索创新实验
学院美术实验教学中心建有雕塑、国画、油画等不同专业的实验室,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学生开展相关专业的基础性实验、手工制作实验等提供优越的软硬件设施。先进技术的引进,也有效促进了美术类各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活力和灵感,开展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创作。
现代化的实验条件为雕塑专业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学院打造的雕塑专业实验室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数字雕塑研学与生产,学生能运用多媒体教室、图像信息处理中心等平台开展数字化模拟仿真雕塑创作。数字雕塑技术不仅实现了雕塑专业教学和实践的创新,让学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开展创新性雕塑创作,也为雕塑专业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教学和实践平台。教师借助全新数字技术,更加全面、便捷、细致地向学生展示雕塑作品的技法、纹理等,深化学生对雕塑作品和雕塑创作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雕塑作品的二次创作,更加扎实地掌握雕塑基础技艺。
现代科技手段在雕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雕塑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纤毫毕现的数字化雕塑,对创作细节处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学生借助雕塑软件可以对作品的各处细节实现精微处理,更加方便地进行修改,更有利于展现创作灵感、延展创作思路。数字化雕塑实验教学也拓展了雕塑教学和研习的边界,督促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字雕塑技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与未来雕塑专业实践和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在创作流程方面,数字雕塑与传统雕塑一脉相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数字雕塑创作。同时相对于传统雕塑,数字雕塑对于学生的手工技巧要求有所降低,通过数字模拟的方式进行创作,学生可以将数字雕塑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在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开拓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数字雕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可以全方位呈现雕塑作品的全貌和细节,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更清晰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创作想法,以数字雕塑创作指导现实的手工雕塑创作。数字雕塑为专业教学提供了个性化的雕塑创作工具,满足了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实践要求,有效提升了雕塑专业的教学质量。尽管数字雕塑无法完全取代手工生产,但未来在新兴艺术市场中必将产生重要的指向性价值。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数字雕塑对专业学习的作用,以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数字雕塑创作,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进一步推动了雕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创新。
扎根理论研究 服务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侧重于服务学生的专业实践和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此,美术实验教学中心联合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为雕塑专业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引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发展和专业技能发展。
作为应用型艺术学科,雕塑技艺和雕塑创作水平是检验雕塑专业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具备丰富的雕塑艺术文化理论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雕塑表现手法,才能成长为文化市场所需要的雕塑艺术人才。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的雕塑理论应用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筑牢理论基础,以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对于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开展实验性的雕塑创作。在美术实验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近距离欣赏和观摩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不断增强学生对雕塑艺术创作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强化对雕塑创作技艺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美术实验教学中心着力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以深入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探索为雕塑专业学生提供学科理论指导,强化学生对雕塑艺术文化内涵的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雕塑作品研究和雕塑艺术文化研究。与此同时,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也依托丰富的专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和就业方面的扶助,帮助学生更顺利地与工作岗位和艺术市场相对接。
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与学校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深度合作,各自发挥所长,聚焦相同的育人目标,共同培养高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美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在理论与实验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学院一方面筑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开展创新性创作,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专业水平,使雕塑专业教学更具理论和文化的深度,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体系,收获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雕塑系在校学生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展览并斩获荣誉。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美术学院共有23件在校师生作品入选,吉林省入选的13件雕塑作品中有8件由学院师生创作。学院还高度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授课,在河北曲阳、山西运城等地建立多座实践基地,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历届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等学术和创作活动,受到组委会与雕塑家的一致好评。借助美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师生提供的广阔平台和先进技术,学院及雕塑专业将在材料研究、新具象研究、雕塑理论研究等方面继续探索,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
(范文博 殷晓峰 王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