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虽然表面上倔强,内心却有向上向善的愿望;你虽然有时候不能诚恳接受老师的批评,但我知道你聪明且对自己充满希望,因为你能理性剖析自己,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人生旅程才起步,希望你树立人生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投入到广阔的大世界中去。”
看到这则评语时,我还没有见到王瑞本人。虽然初中班主任评语已经尽量委婉,但根据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仍然能看出些端倪:处于青春期的王瑞倔强、不踏实、无目标,还可能有顶撞老师的“前科”。不过他很聪明,本性善良,有向好的愿望。
终于,我见到了王瑞。1.75米左右的身高,圆圆脸,白白净净,看到我时他轻声打招呼:“老师好!”接着迅速归位坐好,与其他学生没有不同。
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王瑞,我安排他当我的语文课代表。前两周安然无事,虽然他偶尔会突然爽朗大笑吓大家一跳,偶尔悄悄吃零食,我都觉得并无大碍。上语文课时,他的理解能力在班级算是数一数二的,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很高,作业也能够按时完成。一切平静而有序。
然而,好景不长。接下来的日子,王瑞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传入我的耳中。上课走神儿、吃东西、玩纸飞机……一时间,任课老师告状、同学诉苦,王瑞成了班里的“名人”。
对比王瑞一个月以来的前后变化,我分析,或许是因为从初中升入高中,他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有所收敛,时间一长他渐渐熟悉了环境,又“旧疾”复发。怎么才能帮助这个想变好、又“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内心的秩序感,帮助他将那份向好的心愿付诸实际行动呢?
我趁他送语文作业时与他聊了几次,王瑞在我心里逐渐立体起来:他善良、聪明,但学习目标不明确,比较懒散,不受约束;他的成长环境优越,父母对他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几番谈心后,王瑞对规则有了一定认识。就在我想如何进一步激发他的上进心时,时机出现了。
班会上,我与学生就“高中‘高’在哪里”这一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初中与高中的不同:高中的学习难度增大、节奏加快,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要求更高。
我们班的墙报每月更新,宣传委员受班会话题的启发,在新一期墙报上设计了《升入高中后,我最想对自己说》板块,正是这期墙报给了我一个转变王瑞的时机。王瑞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清北见”!简单的三个字却可见他内心对自己寄予着厚望。有上进心就好办!而且,他确实头脑聪明、思维灵敏、理解力强。抓住这个契机,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现在种种不规矩的行为实际上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而长期缺乏“规则意识”会让他陷入各种关系的困扰中,很难达成所愿。父母苦于他这种状态已久,只是找不到解决方法,听了我的话非常感动,表示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于是,一场家校协同帮助王瑞改变自己的行动开始了。
严肃恳谈,一次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正式的谈话越容易引起对方的重视。这次谈话,我安排在学校会议室举行,我和王瑞妈妈均穿正装出席,谈话前我精心准备了谈话资料,包括学生手册、违纪通知单、反思表格以及专门为王瑞制作的《家校动态沟通手册》。我首先请王瑞对照学生手册将自己的违纪行为一一列举出来,并简单写出思想认识;然后将违纪通知单发给他,请他签字;紧接着,我以真实、鲜活的身边事讲了缺乏“规则意识”的危害,又详细分析了遵守规则的好处——可以建立秩序感,可以获得安全感,可以塑造独立人格,可以保障自由,可以生发责任感,等等。意见达成一致后,我又顺着他“清北见”的愿望表达了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他的妈妈也动情地表达了对他的爱与期待。最后,我把《家校动态沟通手册》郑重地交到他手中。
动态沟通,宽严并济。《家校动态沟通手册》的设计灵感,源于“21天效应”理论。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巩固一个习惯需要3个月。在培养习惯过程中,参与者完成“被动→主动→自动”的养成过程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借助《家校动态沟通手册》,王瑞每节课的表现都由任课教师真实反馈,我和家长及时了解。同时,王瑞每天要写一句话激励自己,家长也会对他一天表现给予建议。任课教师看到了王瑞的转变,也经常写下或肯定或批评或鼓励的话。通过这样的方式,班主任、学科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王瑞一天天进步。
长期关注,巩固成果。当《家校动态沟通手册》记录到最后一页时,王瑞在总结中写道:“我原本以为改变很难,毕竟从幼儿园到初中持续这个样子很多年,没有想到经过最初的几天不适应,我就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新状态,并且感觉很好。虽然没有了手册的督促,我也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变成优秀的自己。老师,是您让我有了改变的决心,谢谢您!”欣慰的同时,我也很冷静。我知道转变王瑞的路还很长,后续的巩固工作更需要耐心,关键是在他旧习惯抬头时,及时发现并提醒。
一学期很快结束了,期末考试王瑞进入了班级前五名,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是对他努力的肯定,也会激励他继续向好的方向转变。作为班主任,当我们用爱、信任与期待的目光真诚地注视着学生独特的存在时,他们就会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