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改变,必然会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落伍。然而,教师教育理念落后、信息技术能力偏低、信息化专业发展缓慢等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河南省郏县聚焦区域推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不逃避、不畏难,走出一条县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之路。
改善硬环境,夯实技术支撑力。郏县在2012年开始着手建设教育信息化项目,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3亿多元,使全县14个乡镇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100%网络全覆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仿真实训、教学评价、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活动;教师间借助信息化手段答疑解惑、协同备课等已成为常态。硬件的改善为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提供支撑,有力促进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软实力,搭建“金字塔”式团队。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郏县从全县精选信息技术骨干组建“金字塔”式培训团队,有梯度、有系统地开展教师培训。所谓“金字塔”式培训团队,即由相关科室业务负责人、教研员、技术骨干、学科教师组成,并按照组成人员的职称和能力分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技术骨干。省级信息技术骨干负责制订全县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研修方案,市级信息技术骨干负责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评价方案,县级信息技术骨干负责制订全县研修计划,学校信息技术骨干负责指导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组织开展信息化研讨。不仅如此,“金字塔”式培训团队还制定了“教师自评—学校评价—县级评价”的实施细则,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效。
催生新常态,线上线下巧衔接。为解决偏远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师资匮乏、课程稀缺的问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程,郏县教体局依据省、市关于“三个课堂”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全力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平台。
“三个课堂”建设主要以城区局直属学校为主讲端,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为接收端,针对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分学段、分学科开展订单式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以“专递课堂”为阵地,推动教学互动常态化。一是针对农村薄弱学校个别学科无专职教师的情况,主讲端学校采用专门开课及专递课堂的方式,通过直播授课、在线辅导等方式,为接收端学校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辅导等教学活动,且每周至少安排一节专递课堂。二是根据接收端学校需求,城区学校安排优势学科名优教师进行教师指导和辅助弱势学科的订单式服务,通过专递课堂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以“名师课堂”为抓手,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针对接收端中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我们依托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线上名师讲评、专题研讨等活动,探索网络环境下名师、示范课引领的学科研修新模式;线下把名师课堂开放周、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等活动作为教研常态。通过优秀教师的带动,促进县域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名校网络课堂”为平台,满足师生高品质发展需求。将主讲端学校设为“名校网络课堂”基地,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按教学进度组织教师网上开课,并随时开放资源供接收端教师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开展辅导答疑、作业指导等课外辅导活动,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名校网络课堂”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逐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共享,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郏县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