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伦(1897—1969),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任中央大学校长,提出的校训“诚朴雄伟”沿用至今。抗战爆发后,主持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十年校长任期,创造了中央大学的辉煌。
————————————————————
1928年夏天,北伐军首领蒋介石气宇轩昂地进入古都北平城后,迅速将目光瞄准了高等教育,于是清华学校转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管辖权由原来的外交部单独管辖变为外交部和大学院共同管辖。1928年6月,上级委派原清华学校教务长梅贻琦“暂代校务”。两个月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取得美国公使同意后,正式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执掌清华大学似乎是个意外。
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不愿舍弃清华这块肥肉,想继续接管清华。但政府里有人不同意,才出现了大学院与外交部共管的局面,而大学院院长是蔡元培。王正廷面见蔡元培,表明自己有校长人选,他以为蔡元培会顺从己意。没想到,对高等教育烛照洞明的蔡元培一口拒绝,并且说,他已经有了人选,正是在五四运动中叱咤风云的健将、自己的得意门生罗家伦。
之所以说意外,因为当时罗家伦只有32岁,年龄不够长,声望不够高,学问不够大,最重要的是,清华传统是清华人治清华,而罗家伦与清华没有渊源,反对之声颇多。
暑假,罗家伦出现在清华园里,来接收清华。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几可称单枪匹马。显然,他要在清华园里组建自己的班子……
先要人。向司徒雷登要杨振声和冯友兰,前者直接任教务长,后者出任秘书长兼哲学系主任。除此之外,中国文学系张煦,外国语文学系艾克、常安尔,哲学系邓以蛰,物理学系吴有训、萨本栋,化学系谢惠,生物学系吴韫珍,地理学系翁文灏……汇聚一堂,可谓一时之选。
9月的秋风吹过清华园,罗家伦在法国梧桐树叶泛黄飘落的季节终于宣誓就职。校长第一次发言,往往视作“执政纲领”,罗家伦发表了《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演讲。他正式特别提出“学术独立”,要求“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决定本年起招收女生,宣布“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的办校方针,也称“四化政策”。所谓廉洁化,就是要消除浮滥,做到财政公开,受大家监督;所谓学术化,不分派别,集中本国学者,延聘外国专家,与清华师生共同研究,创造佳绩;所谓平民化,要努力矫正过去师生的“享乐主义”及被视为贵族学校的生活态度;所谓纪律化,要推行军事管理,养成有秩序、有组织的精神。
四化政策实施的成败时人对其褒贬不一,轻者只是嘲讽,重者则冠之以党化清华之嫌疑,两年清华校长的经历,百年后依旧众说纷纭……
但教育史还给了罗家伦一次机会,出任当时有“亚洲第一高等学府”之称的中央大学校长。然而,他接掌中央大学,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他之前,吴稚晖被任命为校长,不就。由原校长张乃燕留任,经费捉襟见肘,辞职。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顶上,没多久,请辞,不准,再请辞,终于获批。再任桂崇基,学生不准,甫上任即辞职,再命东南大学副校长任鸿隽出任校长,坚辞不就,还有段锡朋与学生沟通不顺遭殴打受伤,最后解散中央大学——最后的最后,任命罗家伦出任校长,他也上书恳辞,未准。
但不得不感叹,这样的大学校长,谁人敢当啊?其实,当时风雨飘摇的何止中央大学?而是泱泱华夏……
朱家骅一再以国家及民族学术文化前途大义相劝,罗家伦退无可退,1932年9月抵达南京到校视事,聘任孙本文为教务长,张广舆为总务长,另聘请文学院院长汪东等人为甄别考试委员。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公布了教育部批准的8条学生甄别实施办法。通过甄别考试,开除学生19名,合格的学生于10月全部返校,重新开始授课。
在全校大会上,罗家伦作了题为“中央大学之使命”的就职演说,这篇演说,不仅在中央大学校史上关系重大,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史上意义也很重大。演说中,罗家伦陈述其出任校长的远大抱负和治校方略,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校训,将大学的使命上升到为国家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救亡图存的高度。罗家伦又提出了“安定、充实、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终于把中央大学一步步从泥淖中拉出来,并推上巅峰。
3年后,罗家伦大手一挥,圈地8000亩,势必要把中央大学打造成“环境优美、格局轩昂的全国最大的近代正式大学”。1937年新校址破土动工,不料开工两月,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未几,上海陷落,国都失守。
罗家伦的梦破灭了,中央大学的蓝图也灰飞烟灭,仿佛一曲挽歌,响彻每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心底,几十年后依旧能引起阵阵哀痛。然而,罗家伦就像护着自己的孩子那样,把中央大学一路送到了重庆沙坪坝,万卷图书,无数仪器,安然无恙抵达重庆——罗家伦的梦并未陨灭,他以足够的担当造就抗战中高校内迁的“神话”。
终于,罗家伦十年呕心沥血,使得中央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中央大学,实现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中央大学也给了罗家伦一生的荣耀……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