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理想主义。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升学和未来的谋生,更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递。深圳市中新中学的老师们怀着这样的理想走到一起,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是为中国、为人类培养身心灵完整的建设者。当理想照进现实,他们把教育做出了浓浓的诗意。
——————————————————————
深圳市中新中学校长王羲烈是个读书人。他曾经在深圳中学任深中书院院长,教书之余喜欢写作,著有《深中教育故事》《寂寞英雄》,编有《汉文学读本》(上中下三册)、《四书王氏章句》等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作品若干种……
王羲烈是一位资深文艺青年,13岁开始写诗,15岁在报刊发表作品,24岁就出版长篇小说。
中新中学在王羲烈的带领下,以“人文艺术见长,文艺青年天堂”为目标,可谓名副其实。校长给学校带来了诗意,深圳中新中学慢慢成了不少人心中“桃花源”似的存在。
简单做正确的事
在中新中学,每周五下午会举办“中新大讲堂”,特别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来校给学生开讲座。曾邀请过著名作家南翔,深圳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深圳恒晖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陈行甲,《凤凰周刊》原主编、著名纪录片人邓康延,著名摄影家、历史纪录片导演左力等。
众所周知,高中学业任务重,每周花两小时听这些“闲篇”,有的学生不理解,有的家长会抱怨。王羲烈的理由很简单——见识、视野比知识更重要。他相信,总有一个时刻,总有一位嘉宾,在中新大讲堂唤醒某一个灵魂,为了这个目的,少做几道题、少记几个单词也值得。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推己及人,又是一个校长的长远考虑。
中新中学的教师有一个教学之外的每周必修课——在“知识星球”上传教育随笔,每周一篇,长短不限。刚开始,有教师对此规定不满——老师备课、上课、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等已用尽全力,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搞这些看似跟教学无关的东西?王羲烈说:“学生的成长还可以等待,教师的成长是迫不及待啊。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假如没有仰望星空,所谓的脚踏实地极有可能只是原地打转。”确实,当今时代,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能力相当重要。写作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的培养过程。
刚开始,有教师没有完成作业,就被邀请去校长办公室参加“写作指导班”。校长也不批评,只是真诚地告诉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收集素材等。在“作家”的指导下,教师的进步是明显的。如今,中新中学“知识星球”上,教师的随笔已有3000多篇——有感悟、有故事、有困惑,有在这所学校工作和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伦敦大学双料硕士的方圣兰老师笑道:“我的高中作文要有写知识星球这么认真,那我可能就是北大毕业生了。”
王羲烈怀着真诚的心,简单地做着正确的事。
一呼一吸,张弛有道
人因性别不同而分男女,因金钱多少而分贫富,少年因考试分数不同也有了高低之别。分数低就不是好孩子吗?显然不是。
中新中学的生源不是那些“别人家的”学生,许多人分数并不高。有些学生活泼开朗,有些学生多才多艺,也有学生自卑怯懦,有的甚至有抑郁倾向……诚如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当下就是他一切过往的积累与呈现,对此我们唯有接纳、包容与欣赏。
学校初创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从早到晚门庭若市,班主任都提心吊胆,连心理老师都快吃不消了。王羲烈上任后,调整学校的教学节奏、课程活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启动一系列创新管理手段。两个月后,心理咨询室竟变得门可罗雀;一年后,近500人的学校,有抑郁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到个位数。
这个奇迹般的变化与学校推行的“导师制”不无关系。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导师可以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自我,有一个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的人来关注开导,一些小坎坷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教师办公室一下课就有学生涌进来,围着老师叽叽喳喳诉说着他们的小开心或小苦恼;也有老师陪着学生散步聊天,陪着就是安慰,陪着就是力量。因为“导师制”,学生与老师不是讲课与听课的关系,而是如师如友的关系,师生之间增加了更多的温情与理解。
高中生一学期要学十几门课程,并不轻松。王羲烈研究了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把3节晚自习课每节课缩短10分钟,多出来的30分钟归还学生自由支配。黄昏时的校园里,学生有打篮球、打乒乓的,有围着跑道一圈圈散步的,也有少男少女坐在一起聊天谈笑的,还有学生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正在热烈开展着……
教育要一呼一吸,张弛有道。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些细微的改变,是因为用心关注。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会拿出两周时间给教师进行培训。这个培训不仅仅讲“专业”,更注重培养老师的人文精神和教育情怀,给教师重建“价值观”。
王羲烈反复跟教师讲,教育传承人类文明。人接受教育不仅是获取将来的谋生手段,也是人类文明序列里薪火相传的一段。追求知识文化是美好的事情,在人类知识领域,没有谁能掌握真理,只能无限接近真理。如何读经典?经典如同一个公式,代入数值,也就是代入自己的生命体验。
从部分研修笔记中,能管窥教师在培训中得到的精神滋养。
——听特级教师胡立根讲座要点:学习的核心不是听课,是阅读。去反思,不要约束自己,一切反思都可能导致自我否定,但如果没有反思,就容易被“洗脑”……
——听深圳市新安中学校长袁卫星讲座要点:尊重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绝不拖堂;要保护学生,给学生转身的余地,给学生改过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状态大于学习方法和努力……
——听王绍培讲座要点:我们要认识自己是谁,我们要什么,我们喜欢什么……
——听作家蔡兴蓉讲座要点:教师要走在孩子的后面;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学是人与知识的关系;教师要做一个能幸福、能感知爱的人……
一个被“植入”这样的价值观、教育观的教师,慢慢也就变得越来越慈悲与智慧了。
学校是讲规则的地方
只有慈悲,是不能做好教育的。十几岁的少年,体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若没有规则,他们的破坏性无法估量,也无法控制,建设性更无法有序呈现。
学生入校第一天都会收到一份《学生行为准则》,准则从知礼、学术诚信、课堂秩序、手机电子设备使用、零食规定、校园安全等10个方面作出符合常识的明确规定。比如手机管理,这是每一个家庭、每所学校都要面对的难题,网络技术和网络内容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幻觉让少年很难自律,也很难控制时间,这就必须借助规则。学校规定,手机不可以带入教学楼和宿舍楼,学生到校后第一时间必须把手机交给督导老师(班主任)集中保管,某些课堂或社团活动需要手机,由督导老师发下去,使用完再集中收上来。
有规则的地方就有人破坏规则。与这些“熊孩子”在规则内外纠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德育处主任魏晓敏就是这个需要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人。这位“95后”的姑娘,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美”。就是这位美丽的姑娘,温和而坚定地维护着学校的规则,如有哪个学生越界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晰摆出来,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罚的处罚。学校规定,受到处分的学生也有机会通过做义工把处分慢慢撤销。做这份“得罪人”的工作的老师,或许会不受学生待见吧,可是魏晓敏依旧是学生口中“美丽大方的魏总”。
还有少数学生,你不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什么,无论如何很难遵守学校规则,很难适应学校生活,教育的局限性让人无奈。学校规定,这样的孩子按规则需要劝退,让他们休学。中新中学前后一共劝退了8名学生。王羲烈说,劝退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让孩子到社会上打磨打磨,或许更符合他当下的需求。这些被劝退、休学的孩子,学校都给了家长详细的建议,去公司打工或转学去职业学校等。对这些孩子,老师们依旧抱着期待。
不知不觉成为读书人
王羲烈工作再忙,一年也要过目两三百本书。中新中学公众号前段时间发了一篇他写的《2021读书记》,记录了去年读过的一部分书,内容涉及小说、诗歌、哲学、历史、金融、教育、管理、政治、传播……
中新中学校园里到处是书。图书馆24小时开放,不设图书管理员,师生自行取阅,自行归还。教室走廊,宿舍走道都有书架,摆上了各类书籍。有些书被人拿去的次数多些,有些书躺在那里无人光顾,蒙上灰尘。你读与不读,书就在那里。
学校每周有一次“大观读书会”,挑选某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没有课的老师聚在图书馆,分享读书感悟。分享状态下的思想输出,是读书最好的结晶,不仅能带来内化的加速,也能带来思想的共鸣。教师的读书会,也是学生的榜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知不觉成为读书人。
在中新中学的每一间教师办公室,都能看到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只是在一起教书,一起创办一所受人尊敬的学校;我们更是在一起办教育,为中国、为人类培养身心灵完整的建设者。我们要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好玩的活动,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为年轻一代留下美好的回忆。
等到退休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未曾虚度年华——有许多青春因我而美丽,有许多生命因我而绽放,有许多人生因我而精彩。我们因成全别人而成全自己。我们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结为兄弟、姊妹、战友,我们将在彼此才华的光芒里互相照耀。”
中新中学试图看到学生的过去,理解并关注学生的当下,更着眼学生的未来。学校是一个共同体,有温度、有规则,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中新中学是一棵被摇动的树并摇动着另一棵树,是一朵被推动的云推动着其他云,是一个个被唤醒的灵魂唤醒着其他灵魂。都市里的诗意桃花源,正渐渐成形……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中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