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他在创建仁礼之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使如何“做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的主题,使“修己以安人”成为儒学的精髓所在。
在孔子及其弟子留下的《论语》中,“君子”出现了100多次,是诸用语之首。孔子对君子的品性、行事、戒惧以及在不同场合的作为都有全面而立体的表述,以此为弟子和后人确立了做人的目标。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推动君子人格的养成,对“君子”内涵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君子“六有”理论框架,即“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我出版的专著《君子人格六讲》,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古今30多位堪称君子的典型人物,希望能够给学校德育以借鉴,给教师以示范,对改变德育的“说教”面孔和“灌输”方式发挥一些作用。
在中央民族大学任教的30余年里,我看到一批一批的青年学子健康成长,毕业后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我深知,在培育君子人格的事业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要看是否重视教育,要看青少年一代是否健康成长、是否具有健全人格。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主要责任在教师,我们应当和必须要求教师率先成为君子。
君子之德就是师德,是一名教师的基本资质,然后才是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大批的君子教师在岗,才会有大量的君子学生出现。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在我国悠久的教育传承中,教师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教师也始终遵循着修德进业、以身示范的教育传统。
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从春侠在宣传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公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组织教育系统团队编写《师者论语》,就是身体力行倡导像孔子一样做教师、做君子,这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事情。从春侠汇聚了一批教育工作者并达成广泛共识,即《论语》应成为教师必读书,希望《师者论语》的出版能够引发和带动更多教师走进《论语》,涵养君子人格。
当广大教师普遍捧读《论语》,当“讲君子、学君子、行君子”成为学校普遍风气时,社会道德建设也会随之出现新的面貌。一大批师者君子的出现,不仅是新时代教育之大幸,也是民族之大幸。我越来越坚信,这一天在全体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能够实现。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