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结构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化或将成为本轮课改的一个“新赛道”。如何决胜这一课改新赛道?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徐洁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深度思考和系统策略。
在我看来,指导教师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书籍价值大小常常取决于4个字:道、法、术、效。“道”即理论思考能否直指现实问题、符合育人规律,“法”即策略方案能否切合实际,“术”即方法技巧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效”即策略技巧的实际效果如何。
就本书而言,不仅有大概念的教育教学理论思考,而且有各学科大概念的分析举例;不仅有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优化方案,而且有课时教学设计优化方案;不仅有跨学科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而且有大概念与思维工具的结合策略,因此对指导教师实践颇具价值。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尽快适应、运用大概念教学需要做到“三个超越”:
一是超越“碎片化”思维。大概念可以被界定为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我们之所以提出大概念,之所以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化,是因为以前的课程与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碎片化的倾向。比如,初中数学关于因式分解的内容,八年级上学期学习因式分解,九年级上学期学习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不能放在一起学呢?由此可见,课程与教学的碎片化导致师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科就像一棵大树,如果以碎片化思维来研究,看到的多是树叶、枝条;如果以整体化思维来研究,首先观照的则是树干、树根。所以,实施大概念教学首先挑战的是教师对学科体系的整体化、结构化把握,挑战的是整体化思维。
二是超越“学科化”藩篱。在重构内容的基础上,大概念教学还会应用于跨学科学习。跨学科课程往往是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学习取向的,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化学习等,因此基于大概念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师要避免以下误区:不要执拗于细碎的事实性知识,把内容设计得繁杂肤浅。这样表面看学生参与面很广,实际上思维深度不足;不能一味注重学习结果。一些学校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表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这是需要调整的,否则培养创新人才就难以落地;评价应侧重于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态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三是超越“主体化”角色。用大概念优化教学,教师还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就教学而言,教师角色的核心是三个字“协助者”。其实,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思想和实践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比如《易经》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下意识用“我求童蒙”取代了“童蒙求我”,包办替代过多,学生学习日益被动,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若做到以上“三个超越”,教师便能更好地驾驭大概念教学,高速行驶在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化的课改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