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多年,我已经5次讲授《认识面积》这节课了,第一次还是使用冀教版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讲;第二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没有多大改进;第三次是2018年春季,我带着学生到县二高礼堂讲的公开课;第四次是2019年暑假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学习时,利用绘本《驼背奶奶与老虎》进行设计的;现在这是第五次了,我把整节课融入绘本《公主殿下来的那天》中。经过一轮一轮带三年级,这节课上的次数多了,对该课的认识也逐步加深,特别是最近这两次,虽然是老课却有了新的感觉。
2018年的那次公开课上,我从生活中的“面”入手,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说一说”的活动,感受“面”在哪里,引入“物体的表面”。这个设计也是抛弃了前两次让学生比赛,给大小不同的图形涂颜色的做法。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把生活中的“面”“请下来”引出平面图形,重点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没有面积。接着让学生用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摆一摆”,感受可以使用生活中不同的“尺子”测量面积。最后使用“统一标准的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单位,沟通测量面积与长度的一致性,都是其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也为面积计算的公式进行铺垫。为了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我准备了一张纸,但在两面分别画了大小不同的小正方形,把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分别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后,报出各自的数目,当把这张纸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发现看到的其实是同一张纸,引发认知冲突。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同数量的正方形,组成不同形状的图形,感受虽然形状不同,但只要包含了相同数量的测量单位面积就相等,同时让学生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再用同一根绳子围成不同的形状,这两个活动在于让学生感受面积与周长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跟着课件一起给图形描边线、涂颜色,感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明白周长是线,在图形的四周,面积是面,在图形的里面。
因为2019年这次是在暑假期间,听课的是即将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学习周长的概念,所以我没有设计周长与面积对比的环节。课前我由自己的姓氏“冷”与当时的气温进行对比,由名字“红光”引出“红光满面”,接着由“红光满面”引出“生活中的面”,自然进入下面的学习,由“脸面”的“面”还暗示“面积”不但包括平面,还有生活中大量不规则的曲面。在课的前半部分与前一次的设计基本相同,只是在选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做“尺子”时引入了绘本,既充满了童趣,又摆脱了生硬告知学生使用正方形、圆形等图形做测量工具的嫌疑。
引入绘本“驼背奶奶与老虎”时,驼背奶奶与老虎第一次比赛种豆子,由于各自种豆子的地的形状不同,都坚持认为自己种的面积大时,其他小动物由于惧怕老虎而纷纷离开,但勇敢、聪明的小兔子想出了好办法,用奶奶的正方形头巾铺在这两块地上测量,分别相当于10块和7块头巾的大小,大家就很容易判断出这两块地面积的大小了。老虎输掉了比赛很不服气,又在辣椒地进行拔草比赛,这次老奶奶和老虎拔过草的土地面积,分别相当于12块、10块头巾的大小,老虎又输了……
现在,我又进行了第五次教学设计,由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面积,曲面的面积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平平的面更容易感知,所以在这次课前舍弃了由我的姓氏引入,并且《驼背奶奶与老虎》绘本中土地的面也需要抽象成平平的面,所以换成了《公主殿下来的那天》,绘本里面出现的面基本上都是平平的面。上次的教学是在中间部分引入绘本,是否合适值得思考,所以这次让该绘本贯穿课的始终,避免了生硬地插入故事的感觉。
在《公主殿下来的那天》绘本中,首先由村民带来两张床,用观察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比较出床面的大小,即由床的大小引出周围物体的面,得出面积的第一层含义,再画出这些物体的面,引出平面图形,由给这些平面图形涂颜色得出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在这两次教学中,我并没有纠结图形是否“封闭”,学生能够得出这个结论,我点到为止。其实“封闭图形”才有大小之分,具有直观性。平面图形是由物体的表面抽象而来,即“面由体来”,物体的表面不存在不封闭的现象,画下来的不封闭的“图形”,也只是一些形状不同的线段而已。正如一位学生在谈给不封闭的图形涂颜色时表示,颜料会“流出来”,没有封闭确定不了边界,不存在大小之分。过多在是否“封闭”上思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面在哪里。
此外,教过这节课的教师,多数会感觉学生最容易把周长与面积混淆,大家多会认为面积的概念较抽象。在这次备课中,我猛然发现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我不只是数学》中表示面积并不抽象是正确的。另外,面积也具有直观性。
在最后的练习中,我舍弃了计算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舍弃了用同一根绳子围不同形状的图形,只是在学生提出周长越长面积越大时,让其数一数这些图形的边线,对周长与面积不存在正相关有所感悟即可。一则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不够,可以放到后面课时进行,同时也给学生打开一扇知识的天窗,给他们课后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二则该内容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涉及太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
虽然是同一节课,但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同课异构,每次备课、上课都有新的收获。有了这几次的经历,我对面积的认识更加深入,也对学生有了更多了解。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紫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