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育人是教师的两大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我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育人的挑战。
曾经,我认为只要自己不断研究课标、教材,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育人目标自然能够完成。经过一番探索,学生的学习态度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我并没有体会到育人的味道。
我开始转而向班主任请教如何育人,听班主任讲述与学生的故事,学生回校看望班主任,他们印象最深的不是某个知识点,而是教与学之外的点滴相处。
后来在阅读中,我接触了教育叙事,这样的阅读经历让我变得敏感,并开始在教学中寻找教育契机,寻找我与学生之间那些看似平常却能引发育人契机的瞬间。
在一次对学生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时,我表扬了那些进步的学生,并分发了专门设计的奖状,对那些进步特别明显的学生还发了奖品。这时,学生小罗提出异议,他认为自己进步特别明显,不应该只拿奖状,还应拿到奖品。下课后,他一直跟我到办公室,最后因为上课铃响才回教室,离开时气呼呼地说:“为什么总是老师说了算?”
为了安抚小罗的情绪,我想将这件事交给班主任全权处理。不过,我突然想到读过的那些教育故事,这是否就是一个教育契机?评价过程是否真的像小罗说的那样总是教师说了算?或许他能够取得进步真的不容易,甚至比其他进步明显的学生还不容易。后来,我调整了评价标准,还跟小罗确定了适用于他的个性化评价标准,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跟我商定适合他们的个性化评价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品尝到了育人的味道。就这样,我尝试更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留意学生的实际需求,发现了更多值得关注的教育瞬间。
去年9月,我来到新疆一所民族学生占多数的学校支教,因为不一样的地域和风土人情,我捕捉到了更多的教育瞬间。
还记得在开学两周后的一节课上,即将下课时,学生古力如合举起手,轻轻地问我:“老师,开学这么长时间了,您怎么还没有生气,还没有批评我们?”边上的学生也一脸认真地说:“是的,我们基础不好,表现也不好,所以老师经常生气,我们也经常挨批评,只有您还没有生气,一直没有批评我们。”
10岁的孩子主动讨要批评,而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让我感到意外,也让我心疼。多方了解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如此归因,是因为他们很少得到肯定和表扬,所以他们对于我两周还没有批评他们产生了疑惑。
我决定要做点什么——设计不同类型的“小奖状”,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评价标准的制定中,引导他们遵循增值评价理念开展自评、互评。一段时间后,我尝试把这一做法在更多班级推广,学生精神面貌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就这样,我在学科教学中尝到了育人的味道,或许还只是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坚持,我也能找到育人的自信,在教学和育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作者单位系新疆乌什县乌什·衢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