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促进深度教研的好工具

[db:作者]  2022-08-31 09:39:53  互联网

    在教研组运行之初,学校就组织讨论:教研组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研组不只是学校组织结构中的一种形式,它还肩负着重要的职能,那就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这样的定位,语文教研组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实践。要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了解教师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引领教师形成主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转变思维,更新理念,走向专业。

    而内部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发现,从教育教学的小问题入手引领教师做研究是最重要的途径。

    于是,我们打破“一个听课本”的教研传统,链接、开发多元工具,使用清单和破壁思维,积极拥抱技术。以下是语文教研组在引领教师发展过程中所开发的三个实用工具。

    建立底线机制的工具——标准与流程清单

    标准与流程清单分为三种类型。

    第1种:备教批辅标准清单。这类清单专门为新教师准备。在每学期教研活动之初,教师会用清单的方式集体梳理做事的标准与流程,具体到:不同阶段的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备课?备课需要完成哪几方面内容?作业以什么样的频率和数量来布置?作业如何批改?用什么符号做标注?订错完成到什么程度?作业讲评课,什么必须讲,什么不用讲?

    这样的标准与流程清单是新教师快速上路的扶手。因此,我们走进班级会看到,无论老班还是新班,学生写生字组词的整洁度、批改作业的进度、预习和复习的程度,都不会有很大差异。

    第2种:学生基本习惯养成清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重要的职责。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都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一起梳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如一年级的握笔姿势,四年级的提问批注,五年级的快速阅读等。通过梳理清单,罗列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第3种:教研活动流程清单。开展教师活动是教研组的主要阵地。如何避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除了探寻研究内容与教师需求的契合度外,我们还梳理出教研活动的流程清单。

    教研课我们这样做:备课组集体备课,梳理学习目标与测评标准;备课组研课磨课,设计基于标准的观课表;正式上教研课,教师借助观课表走进学生中间观课。

    课后我们这样开展研究:作业欣赏;围绕目标和标准说课;“1+1”议课;

    聚焦小话题研究,形成策略库。

    通过流程清单的梳理,教研活动有其固定的核心环节,教师们清楚地知道“教研做什么,怎么做”。

    落地深度学习的工具——“基于标准”的观课表

    语文教研组在借鉴兄弟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标准的观课表”,一下子把教师带入了研究的场域。

    1.备课组深度备课,梳理测评标准。新教材中,每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清晰,似乎教师拿来即可用,但要想目标真正落地,还需要教师深耕深研教材。观课表中“目标确立依据”一栏,授课教师需要弄清楚教学目标从何而来,即目标确立的依据,至少包括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学生起点等。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们都会对整本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每单元开课前,各备课组都会进行深度的集体备课,大家共同梳理这个单元每一课每个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测评标准。

    “基于标准的观课表”便是在这样一次次研读教材、教参和思维碰撞中产生的。

    2.聚焦“目标达成度”的观课、议课。使用观课表时我们弱化了对教学环节的机械记录,强化了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关注度,这样教师在观课时都坐到小组中去关注学生的学,发现并验证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议课时,我们聚焦测评标准,围绕目标达成度来反馈发现并展开对话。这样议课,话题集中,对标对点,扎实高效。长此以往,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大大提升。

    3.精准到人、精准到题的作业设计。真正为学生减负就需要精准到人、精准到题的作业设计。“基于标准的观课表”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因为有了深研教材和梳理测评标准的习惯,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就更加精准。

    有的教师还在梳理测评标准的基础上,对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作业也由“一课几次”的高频率变为“一单元几次”的系统设计,既保证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又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

    改变思维方式的工具——手机共享文档

    标准与流程清单带领教师规范教学行为,基于标准的观课表让教师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而教师要走向专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研究学生。

    如何帮助教师改变思维,由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语文教研组仍然借助工具思维,开发了一个研究学生的工具,那就是手机共享文档。

    1. 课堂观察,了解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观课过程中,教师拿起手机走到学生中间,基于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下来,上传到共享文档里,并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这样一来,教师的关注点很自然地从“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议课时,教师不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根据客观案例展开交流。

    一部手机让教师发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原来,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有很多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比如记笔记的秘密,做批注的方式,小组讨论容易卡住的地方,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

    每次教研活动,授课教师就会同时收获组内所有教师对他课堂的观察反馈。一学期下来,授课教师积累了无数课堂切片,从中发现问题,获得反思和启发,从而促进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2. 学科素养与儿童视角高度融合的学科活动。一部手机带来的不只是教研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教师思维方式的变化。教师更注重站在学生角度,会将学科素养与儿童视角进行结合。这样,就有了为了口语交际学科素养的落地,而把语文课搬到了电影院的画面;一年一度的“主播讲故事”、汉字大赛、诗词大会……将学科素养通过一系列学生喜欢的方式融合落地。

    当我们改变思路,把手机与互联网运用于教师研究,便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科研生态。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要有不断挑战自己舒适区的意识和行动,而教研组就是要通过链接、开发多元工具,为教师提供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宜都创新实验学校)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1/xw_136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