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孙正聿的名字。他的文章、学识,他的涵养、气度,他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自在通透的人生哲学,自律坚毅的治学精神,已成为为学高峰和为师圭臬。
孙正聿把培养“人”作为“终身大事”。2003年的教师节,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颁奖大会上,孙正聿作为唯一的教师代表发言,那句“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教学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每位教师感同身受。
岁月流淌,2020年11月20日,当孙正聿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站到全国杰出教学奖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已是满头白发。杰出教学奖颁奖词中,孙正聿的教育理念一目了然——有理讲理。然而,有谁知道,为了“有”和“讲”这两个字,他行走在怎样一条无比艰辛、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道路上。
孙正聿说,做学问就要“没日没夜”。他拿起一本好书,想到一个问题,撰写一篇文章,从来不会因为是“节日”或“假日”而搁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和“笨想”中,孙正聿在特殊环境和独特体验的“生活积累”中,升华创生着他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孙正聿一直推崇“创学术之经典”,那些“跟自己较劲”得来的知识、思想与语言才能经得起推敲,耐得住追问。如今,他的《哲学通论》经过10余次再版,已成为全国高校通识课教育的经典教材。一本《哲学通论》,颠覆了哲学“理论晦涩”的印象,成为无数师生的枕边书。
“我们需要培养思想家,而不只是培养学问家。”孙正聿认为,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双重的,其一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其二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某种人”。
40载教书育人,孙正聿“有理”“讲理”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哲学教育和科研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广泛而持久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哲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