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市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占比高,中心城区距离省会广州不到80公里,在人才资源“虹吸效应”作用下,优秀教师和学生大量流失,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成为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清远市以教师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确立了“宏观统筹,专业引领,顶层设计,共同建设,全员共享”的理念,通过对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系统分解,形成了由德育素养、专业素养、治理素养构成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同时,以信息技术、平台载体、体制机制“赋权增能”,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模型。如今,清远市基本实现了农村教育补短板、强弱项,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整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有效解决了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欧阳红峰是数学高级教师,也是阳山县教研室教研员。在过去几年里,她的主要工作是深入城乡学校与教师一起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她指导的10多位教师先后在全市公开课上获奖。像她这样不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就是在去往现场路上的名师还有许多,他们通过不同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与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捆绑在了一起。
“广清帮扶式”教育共同体、市县集团式教育共同体和县域内联盟式教育共同体……这种城乡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立,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比如,广州市结对帮扶305所清远学校,覆盖超过全市50%的学校。其中,2022年全市85个乡镇的97所学校与广州市78所学校结对。清远市直学校也帮扶一批县(市、区)学校、村小、教学点,全面构建了系统的分层分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盘活一批教师、调整一批教师、辐射带动一批教师。
研发“三维四级”结构化教师专业发展研训模式。清远市以信息技术赋权增能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为支撑,以三大素养——德育素养、专业素养、治理素养的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教师、班主任、校长“三维”主体,循着新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四级”卓越教师梯度成长逻辑,即“三维四级”结构化教师专业发展研训模式,实现精准研训。同时,清远市搭建了国家、省、市、县、乡(镇)、校六级纵向深入,横向联通各学校、各年段、各学科教师的开放式网格化专业发展研训平台,并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信息技术力量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推进“市级统筹、纵横联动”,在专家引领下打造研训共同体,为开展校际教研、联片教研、蹲点教研提供了专业支撑,不断发挥专家、名师的“头雁效应”和教研队伍渗透式“传、帮、带”的“乘法效应”。
建构“三大素养”系统化教师专业发展研训课程。以涵养德育素养、专业素养、治理素养为目标,清远市构建了系统化研训课程体系。一是德育素养课程体系,建设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课外思政等课程,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评估体系》《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风师德》《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等。二是专业素养课程体系,立足学科教学建设了递进式学科教师研训方案及课程体系,包括《新课程新概念下的备课、上课、评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等。三是治理素养课程体系,以提升校长、教育行政人员学校治理能力为目标,构建了学校治理研训方案及课程体系,包括《学校文化与价值观》《学校管理者素养》《领导艺术与沟通技巧》等。
形成全员化分级分层教师评价体系。清远市通过建立全员化分级分层评价体系,完善了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规范了考评体系。清远市教育局先后出台《清远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清远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清远市“三名”工作室考核细则》等考核评价制度,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体系突出对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要求,注重能力、业绩和贡献,有效引导教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和价值导向。
经过10多年的探索,清远市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以来,清远市共培养省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120人,先后有2406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数由2016年的9项上升到2022年的33项,教师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和探索是一个持续、整体的渐进过程,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改变是不断深入的过程。整体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清远市一直在路上。
(作者分别系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教授,广东省清远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