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可以延伸出许多含义,如创新、创意、创造等,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将“创”的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充分挖掘与兰州相关的地域文化、生态文明、创新素养、精神赓续,打造“创·兰州”综合实践课程,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形成体系化分布和网络状结构,共同指向教育目标。
——————————————————
兰州,有千年丝路的厚重底蕴,有百吃不厌的兰州牛肉面,有雄跨南北的百年铁桥……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充分依托兰州本土资源,形成了包括“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学习领域的“创·兰州”综合实践课程体系。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一文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引领着学校迈向创造之路,将“创”的精神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
绚丽甘肃:基于地域文化体验的课程建构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学校基于这些资源实施“绚丽甘肃”课程,让学生体验兰州太平鼓、兰州刻葫芦、兰州牛肉面、兰州面塑、兰州剪纸等一系列兰州的特产和非遗文化。
在“我要开兰州牛肉面馆”课程中,学校通过6课时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面馆设计,然后经历和面、拉面、熬汤、煮面、品尝、推销等过程。
“兰州牛肉面为什么风靡全国”,学生围绕这一主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寻其中的奥秘。当学生达成初步共识后,学习主题再次延展——兰州除了牛肉面,还有需要走向全国的其他本土特产: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皋兰软儿梨、兰州高原夏菜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土特产,利用教师提供的帮助建立学习支架,进行调查、分析、假设,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兰州土特产营销方案。
“绚丽甘肃”课程依托兰州本土地域文化,强调经由真实情境下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体验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定位于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我要开兰州牛肉面馆”“兰州土特产营销”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策划实践能力,“这就是兰州”微视频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合、发布能力。
生态兰州:基于地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实践
曾经的兰州被称为“黑兰州”,空气污染严重;如今的兰州则有“兰州蓝”的美名,空气日益清新。如何使“兰州蓝”成为常态,如何使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兰州”课程应运而生。无土栽培、校园环境监测、挑战PM2.5、防止水土流失、“塑战塑决”、家庭水培、豆芽菜之旅、草木有痕等课程颇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农事体验、环境保护、植物培育等学习过程,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生态之美,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校园环境监测”和“挑战PM2.5”等课程关注生态微环境,充分借助和利用学校已有的环境资源,以培育学生科学的生态观为目标,通过真实情境与跨学科主题的创设,整合各学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验和体验中观察、感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四时舒苑”中,学生以“接力”的形式开展不同的农事体验活动。比如,第一期学生体验常见农作物的种植,第二期学生体验施肥,第三期学生体验病虫害防治,第四期学生体验浇水,第五期学生体验锄草,第六期学生体验收获……这些体验活动会根据季节、农作物种类、天气等因素作出相应调整。每期体验活动结束后,学生以拍照、短视频等方式反馈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学校学得基本劳动技能后,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果园林地、厂矿企业,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知行合一”,做到“手脑并用”,进一步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在兰州皋兰古梨园研学时,学生耕田犁地,认识传统耒耜,体验摇耧播种;在“夯歌飞扬”活动中,学生合力提起木夯,感受团队的力量;在“碾磙转转”活动中,学生推动古老的石碾,感悟先民的智慧;在“植物敲染”活动中,学生利用自己从黄河边捡来的黄河石,以采摘的鲜花、百草为材料,敲染出个性化的植物画作。
创新之城:基于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优化
纵观历史,兰州从不缺乏创新精神,彩陶文化、丝路文化、高原文化,都在这里被赋予诸多新鲜的内容。于是,关注手脑并用的“创新之城”科技实践类课程呼之欲出,创客、工程创意搭建、电子创意搭建、机械创意搭建、3D打印、玩转A4纸等“创”系列课程陆续诞生。
机器人课程涉及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学校已研发出数门从生活实际出发,内容、难度各不相同的机器人课程:“智能风扇”“机器人足球射门”“机器人大作战”等让学生在游戏竞赛中了解机器人的结构以及直流电机的使用方法;“机器狗”“认识循环”“神奇的眼睛”“智能台灯”等让学生认识各类传感器;“智能存钱罐”“信号灯”等让学生了解变量在机器人编程中的应用,进而感受编程的魅力。
“玩转A4纸”课程以随处可见、可塑性强的A4纸为基础,应用各种纸张变形艺术,打破学生对纸张传统用途的固化思维,锻炼学生手脑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同时,教师还结合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几何想象力和动手创作能力,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和应用。
在“机械创意搭建”“电子创意搭建”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掌握多种搭建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教师通过木条、电子元件、成套器材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具体的物品制作。这些课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创意物化等方面的能力。
九曲不回:基于兰州精神赓续的课程实施
为了战胜自然环境的诸多挑战,历史上的兰州人民展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的延伸就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为了传承这种兰州精神,学校打造“九曲不回”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学校每年都带领学生去社区、养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以及热爱生活和劳动的态度。每次活动结束,学校会考查学生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习惯,是否能主动与家人、老师、同学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感受,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体系,努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每年的初一新生入学后都会参加国防教育活动,学校开设了军事拓展训练、十公里拉练、消防安全教育、电子打靶射击训练等活动,努力搭建一个入学教育大平台,让爱国教育、体能训练、习惯养成等内容都能得到全面落实。
针对学生认知、实践、创新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校进一步细化非遗文化体验、生活教育、工程技术搭建等项目课程,让不同层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呈现体系化分布和网络状结构,打通实践教育这张编织网的各个节点,使其指向共同的目标——崇尚实践、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迈向树德、培智、健体、尚美、崇劳的“五育融合”新征程一直是学校的不断追求,学校期待不断升级、完善“创·兰州”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让创新可见,让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