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教育的“根”——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蕴藏着无限的教育智慧。
“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数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多年来一直向师生厚植孔子“仁者爱人”的情怀,让“仁爱”成为师生的共同信念。如今,学生的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们不仅学会了“爱老师、爱同学”,而且把爱心惠及万物:学校里栽种了许多果树,但不会有一个学生乱摘果实;楼道的书画作品无论悬挂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人为的破坏;毕业典礼上,师生都流着热泪依依惜别;教师常常因收到学生真情流露的贺卡而露出幸福的微笑……“爱”在校园自然而然地传递着。
“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当代的解读就是“教育公平”。从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来说,教育公平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学校教育有没有给不同天赋和智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可选择性;有没有给予弱势学生(包括特殊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被欺凌学生等)相应的关注和尊重;学校是否受功利思想的影响,只重视升学率、尖子生;同一个班里的学生有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问题生、学困生是否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等。学校要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促进每一个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他以培养君子为育人目标,这在《论语》中有多处述及。东城逸家小学提出并实施了“君子教育”,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人格教育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家庭为主阵地,开展“衣冠整洁、文明礼貌、孝亲敬老、诚实守信、刚毅乐观、知荣明耻”等6个主题,每个主题包含6个活动,共同构建学生的校园生活体系。
36个君子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感恩情怀、诚信操守、儒雅品格,让学生“文质合一”“内外兼修”“行端表正”“知行统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塑造完善的君子之德。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孔子倡导因材施教,主张“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古代所谓“材”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概括,包括人的本性、禀赋、才能、志向、喜好、性格等各方面要素。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乐”是孔子的人生态度,也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学习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让学习的快乐回归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
孔子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学”必须通过“思”来提高,“思”必须以“学”为基础,两者不可偏废。学思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剥夺了学生的权利、钳制了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脱离了学习的本质。
孔子还主张“知行合一”。《礼记·儒行》写道:“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实践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来源,是思考并获得成果的可靠基础,只有坚持勇于实践的精神,才能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知行合一既是教育的基本观念,也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从“笃行”的角度出发,教育的链条不能止于“学思结合”,还需要“知行合一”,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是教师的楷模。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孔子给我们作出榜样,那就要做到终身学习、勤勉育人。
“学而不厌”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崇高的师德,也要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研培已经趋向制度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准。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激励学生,以恰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不厌其烦地教化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涵盖教育价值、教育信念、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师风范等多个方面,希望每一名教师都可以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东城逸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