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百年师范的精神传承

[db:作者]  2022-10-26 23:08:15  互联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师范教育需要尊师重道、坚守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1996年,启功先生挥笔写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凝练成庄重、简练的八个字。超越时空间隔,它成为师范教育的精神符号;历经社会变迁,它承载教书育人的人文底蕴。在新时代,它也应成为师范教育不懈追求的目标。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亦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思想源泉。自古以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师作为传道者,“道”是其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韩愈《师说》中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启迪莘莘学子潜心笃志、钻研学问。为师者首先要成为学识渊博的“大知者”,但仅有知识或学问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到“学行并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正阐述了知与行、学与行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也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要达到学行统一,更要“身正”“德高”,涵养学问的同时养成崇高的德行,成为学子、世人之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新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包含了“培养什么教师”“怎样培养教师”“为谁培养教师”这一系列命题。

    师范教育要培养“人师”,“人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大先生”。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甘为人梯、静心笃志、严谨治学,主动当好学生的“铺路石”和引路人。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意味着教师应将学生放在心中,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同时,更是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教师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经师”和“人师”统一。教师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应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师范教育所培养的教师应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教师在关注自身修身养性之时,不应“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关注国家、社会与历史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修身之范、经世之师。

    师范教育在培养人师时应推崇实践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师范教育应将这种实践观运用于日常工作中,尚行、敏行、力行,才可培养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师。同时,“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要加强学习,同时广交朋友、集思广益。而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师范教育应始终鼓励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师范教育具有双重性的培养使命与培养任务。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拥护党和国家领导的教师人才,还要培养出“教师的教师”——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者既要了解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问,也要知道如何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问等教给未来教师并教会他们如何教未来自己的学生。因此,师范教育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能践行初心使命、传承优良传统、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执教本领的教师与教师教育者。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1/xw_140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