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教育部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计划指出“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2020年5月,齐鲁师范学院与我国第一家软件上市企业东软集团签订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共建协议。2021年9月,齐鲁师范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学校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文化育人”“武术育人”等办学特色和“新师范教育为主体、新文科新工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发展新格局。
学校设有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和校长培训办公室、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等5个直接引领山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机构,承担了大量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任务。齐鲁师范学院充分利用在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与培训全过程的丰富经验与独特优势,以教师能力诊断测评与精准研修、教师大数据建设与教师评价改革为主攻方向,创新“人工智能+教师研修”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以济南市为试点城市,根据2021年济南市开展的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济南市教育局、齐鲁师范学院、科大讯飞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研发团队,在齐鲁师范学院共建智能自适应学习协同创新中心。在济南市教育局支持下,该中心综合运用认知理论、学习理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学科知识和技术,聚焦智能自适应学习领域进行原创性研发,立足济南市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以及建设智慧教育的需求,三方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研修、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原创性研发。
通过采用教育知识图谱、知识表示和发现、认知诊断和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个性化研修和教师能力评价与提升,我们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研修以及师范生培养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
构建一体化的能力指标体系。依据2021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5个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文件和《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研发师范生能力指标体系,在相关大数据基础上,依据国家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师范生—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的一体化能力指标系统。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资源体系。以骨干教师为培养目标,运用反向设计法构建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开发数字化职前教学资源,并将基础教育学段的优质课例改造为教学资源;着眼于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需求,以问题和产出为导向,打造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
构建一体化的能力评价体系。汇聚师范生道德情怀、专业学习、实习实践、沟通合作、创新发展等大数据,构建基于标签体系的立体师范生画像模型,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能力诊断意见,并为教师准入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基于画像模型研发可操作的智能化师范生能力提升模型,以骨干教师标准为参照,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改进方案;构建教师学习画像模型,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能力诊断意见;基于画像模型研发可操作的智能化教师能力提升模型,以专家型教师标准为参照,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精准改进方案。
构建教师精准研修与评价一体化平台。建立“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智能实验室,采集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行为数据,形成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大数据,基于一体化的能力指标体系、课程资源体系与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精确的教师本体模型、学习行为模型与学习情感模型,研发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及学习路径推荐算法,设计有效的迭代优化机制,创建教师精准研修与评价一体化平台,满足教师能力测评、课程精准推送、个性化精准研修、教师能力评价等功能,实现教师个性化精准研修与科学性评价。
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对接全省教育教学需求,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和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新形态,探索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真正带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创新“人工智能+教师研修”模式,为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校本教研和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规划依据。
齐鲁师范学院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载体实现自适应学习的智能教育,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自适应学习中遇到的多种瓶颈,最大程度提升教师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不但实现了全省基础教育教师个性化研修,而且还全面用于师范生的培养,形成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