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央视的一个节目视频引发关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初级中学一名女学生突发心脏病,呼吸骤停。学校政教处主任陈建和多位教师挺身而出,在120急救人员的电话指导下,对该学生立即采取了心肺复苏急救,配合心脏除颤仪成功唤醒了学生。
相关专业资料显示,如果由专业医生做心肺复苏,在患者心脏停搏1分钟之内实施,成功率基本上大于90%;4分钟之内实施,成功率约为60%;间隔10分钟以上,成功率几乎为零。这意味着,对于心脏停搏患者的抢救,就是与时间赛跑,来不得半点拖延。现实中,不少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抢救也是如此。央视报道的这次成功急救,体现了校园急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提醒更多学校把校园急救能力建设抓起来。
通常来讲,一次非医院成功急救至少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施救人员,这些人员具备初步的急救知识与能力,懂得在突发情况出现后第一时间与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并能根据急救中心专业人员的电话指导正确开展应急抢救;二是有必要的急救设备,这些设备要求随手可及、取之能用。此外,提前掌握患者的基础疾病、特异体质情况对判断病因、指导急救和实施急救、落实急救注意事项也是有帮助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平时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应急救护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学校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技能培训、救护设施配置、救护服务阵地建设等工作。同时,要抓好师生体质健康档案尤其是基础疾病、特异体质情况管理。这些在教育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21年5月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和学生健康管理相关规定中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通常能落实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救护服务阵地建设、师生体质健康管理等要求,但在其他方面落实起来就很困难或虽然有落实效果却并不理想。比如,装备难以配齐、培训难以跟上、教师参与急救的勇气不足等。分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和学校认识不足、经费保障困难,难以落实相关要求,部分教师考虑到现实中具备医学、医生专业背景的人士在开展非医院急救时曾惹上了麻烦,自己在参与和开展相关工作时就会心存顾虑。
因此,实现更多学校抓好校园急救能力建设这一公众期待,除了要求学校主动作为,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也需要外部理解并提供支持,帮助学校有效解决制约这项工作深入推进的相关问题。比如,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共配共用,解决校园急救设施设备不足问题;建立校园急救保险和急救失败减责免责、公共救济制度,解决学校教师“不敢救”的心理障碍问题;加强医教协作,解决学生体质摸底、教师急救能力建设、应急抢救指导等问题。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剑阁县金仙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