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睿见不断修正的教育主张

[db:作者]  2022-11-02 23:08:33  互联网

    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成长过程是不断追寻教育本质的过程。放眼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我发现真正的教育都要关注人的存在。当教师把儿童作为一个“人”来真诚面对,与之平等对话,智慧的幸福的教育才会发生,儿童作为人的存在的智慧才会得以发展。

    ——————————————

    成人视角下的教化:我说,你安静听

    我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源自我的童年教育,而我的童年教育是在校园里自我完成的。

    4岁那年,母亲将我从保姆家接回校园,开启了我的“教育之旅”。每天清晨,母亲前脚出门上课,我后脚便蹒跚地开始在校园里逡巡,每间教室门边是我的“专座”。傍晚,我让牙牙学语的弟弟坐在小凳子上扮演学生,自己则有模有样地模仿白天教师上课的样子,也不管弟弟是否愿意听。

    那时的教师在我以及乡亲们眼中无疑是神明一般的存在,他们是知识的化身,是来帮助教化孩子的。那时的课堂,老师说、学生听,安静有序。

    这一切,构成了我内心深处最初的教育图谱。最初的记忆总是深远。这段“教育之旅”影响到若干年后初上讲台的我。

    从教不久,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我都得到同事的一致认可,管理的班级井井有条,甚至午间休息,我也可以对教室“远程遥控”。午间,我要求学生在教室安静阅读。八九岁的孩子哪里坐得住,一旦我不在教室,他们便成群结队地偷偷溜出去。不过,我所带班级的教室与办公室隔着一个天井,只要我的身影一出现在办公室门口,隔着天井做遥望教室状,学生必定快速回到教室座位,静候他们的“指挥官”严肃训话。

    从教头几年,这样的教育教学态度一直持续未变,因为立竿见影的成效,也因为一直被赞赏着,哪里会反思存在的问题呢?

    儿童立场下的感化:蹲下,去引领

    1998年,作为学校培养对象,我到浙江教育学院“浙江省教坛新秀培训班”脱产学习两个月,浙江小语界前辈沈大安、王燕骅等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面对我们这些无名小辈,他们没有一点架子,极具亲和力。我们有时会拿出最难设计的课文来故意“请教”老师,做好被简单驳回或被一两句话打发的心理准备。哪知,老师们总是认真听取我们的问题,花时间跟我们一起探讨,商量最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后还会加上一句:这是目前的设想,你们思维活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修改。那时候的我被触动了——原来教育还可以有这样一种姿态:俯身,去倾听,蹲下,去引领。

    闲暇之余,老师又给我们开出书单。记得当时读到刘良华教授《新父母学校》一书,书中的精辟阐述令我深思: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的意思是说,我守着你,我在不远处望着你。我欣赏你,但并不靠近你、阻止你、干扰你。让人自由地游戏,让人自己往前走,让人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进步的教育。

    可是,回望过去的我,就像一位没有经验的母亲,总是牵着学步孩子的手。课堂上,我往往将自己细读文本的点滴一字不落地传授给学生,而忘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忘了首先要请他们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忘了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自己。甚至课外,我还不忘“遥控”布置作业,我会全权包办,却忘了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不敢放手,不懂守望。

    当然,放手、守望并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还应存在一种叫作智慧的教育。据说,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演讲,台下递来一张写着“傻瓜”的纸条,丘吉尔心知有人想借此羞辱他,却神态自若地说:“刚才有位听众送来一张纸条。这位听众真糊涂,只在纸上签下大名,却忘了写内容。”说完微微一笑,继续演讲。丘吉尔化干戈为玉帛却绵里藏针的应对策略,既不让对方太过难堪,却也毫不示弱。这都是在提醒我,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既不必疾言厉色,也不可姑息纵容。这就是管与不管间应存的智慧。这时,远观不再止于欣赏,守望也不再止于观望。

    我反复咀嚼回味,开始一边研究学生,一边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的姿态。努力去除功利性的立竿见影的想法,朝向进步的智慧的教育。恰逢学校开展新生军训活动,主题是“认识世界各国”。各班要选取一个国家进行该国军姿展示,还要体现该国的文化特色。此时的我不再只是简单地灌输与讲述,而是想:如何让刚上完幼儿园的孩子去认识“国家”这样抽象的概念。这是需要教育智慧进行转化的。

    班上孩子选择展示颇具特色的巴基斯坦的军姿。为了让孩子明了巴基斯坦人民的生活现状,我通过视频播放拉近距离,还带领孩子一起翻阅相关的图片资料,并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当我们开始讨论军训着装时,一位男生天真地问道:“老师,女孩子要用头巾蒙住半边脸吗?”问话虽然幼稚,但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巴基斯坦的一些风俗习惯。

    活动结束,我在教育随笔中写道:任何一项内容,要想儿童真正掌握,一定要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教育才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全人理念下的平等对话:我们相互促进长大

    尝到成功甜头的我遵循几位前辈的谆谆教诲:要将教育视野放远,看看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和教育历程,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主张。

    我开始阅读卢梭,他的《植物学通信》充满了童心和童趣,读着读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就跃然纸上:卢梭正拉着表妹的小手,跟她一起穿行、徜徉在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仔细辨认花朵和茎叶的形与色。这个美好的、未受人间染污的自然世界,酷似儿童那冰清玉洁的心灵世界。当我们引领孩子去探索自然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在重新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个久已逝去的童年呢?

    于是,我开始反思:在军训展演活动中,固然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活动,但是否仍然是成人带着自己的一套哲学与教育纲领来对儿童进行温情脉脉的渗透、感化与改造?即便在这样一种关系里面,孩子真正成为表达的主体了吗?借用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们真正开始倾听孩子们说的话了吗?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还是缺乏一种本源性的真诚和信任?教师是否真正将学生作为存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了?

    正是处在这样的自我质疑与反思之中,一次观摩课开始触发我新的认识。两位教师的课堂设计我已经不记得了,但依然清晰的是他们的课堂品质:真诚与信任。两位教师都是真诚地俯下身来倾听学生多角度的不同观点。因为真诚与信任,我们听到王老师表白:“对不起,我刚才有点紧张,我再说一遍。”因为真诚与信任,我们听到来自台湾的黄老师真心道歉:“抱歉,我看不懂简体字。”因为真诚与信任,王老师将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当课堂进行到“向朋友表白”这一环节时,她先问学生:“你们愿意耐心地听我讲吗?”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她动情地向学生述说自己对好友的思念。

    这点非常难得,我们平常上课也很投入,可极少将自身真实的情感流露于学生面前,但王老师做到了,很真诚,很亲切,这样的姿态很容易为学生真心接受。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舒服,教师谦逊、真诚与信任是其中的关键。而这背后折射出的理念简单而质朴:将学生作为“人”来对待,教师真正放低自己,给予学生尊重。

    从此,我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于是有了语文课前一分钟,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倾听他们的表达;于是有了低段课堂上试行的游戏化教学。而学生也开始慢慢觉醒:课堂是他们与老师、同伴之间的平等对话。是孩子教会我怎样才会触发学习的真正发生。教育哪里只是我们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方的平等互动、共同成长。

    如今,我不敢再以师者的身份自居,我知道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功能性的关系”,我知道我们的整个教育生活不能再过于注重“才”的培养与选拔,而忽略对“人”或“人性”的尊重。

    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要改变的是儿童观与学生观。不能把儿童作为“成人的雏形”进行教化,也不应把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进行感化,而应该将儿童视为一个“人”而真诚面对,与之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对人的尊重才会发生,进步的智慧的幸福的教育才会发生,儿童作为人的存在的智慧才会得以发展。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1/xw_1410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