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本身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新时代的新任务。如何更好落实“五育”并举,更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新时代我们重提“五育”并举有着特别意义,这和我们当下教育发展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教育有许多经验,尤其是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五育”不平衡问题。如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还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同一个区域中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不同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体现得较为普遍,在“五育”之间也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如“重智、轻德、弱体、抑美、缺劳”的状况。
“五育”不充分问题。单独看,德育也好,智育也好,许多情况下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比如,我们培养出来的有些人有知识没文化、有个性没品行。过去我们特别强调德智体,“三好学生”主要通过“三育”体现。在这样一种现状中,我们需要思考“五育”之间各方面如何更好发展。
“五育”不联系问题。为什么不联系?有人认为,“五育”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体系,正如我们的教学是分科教学一样,但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我们的教育当中恰恰被忽略了。“五育”之间本来是关系密切、彼此共存的状态,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恰恰出现了相互分割、相互隔离、相互不联系的状态。
从本质上说,“五育”并举是一个整体。各方面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甚至是“我中有你们、你们中有我”的联系。没有单独的德育,没有单独的智育,教育本身就是整体发生的,人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在理解“五育”并举的时候,需要真正将“五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五育”并举的关键在融合。千万不要以为开齐开足“五育”方面的各个学科就做到了“五育”并举,这绝不是1+1+1+1+1单独罗列的过程。所以,未来“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融合,达到相互贯通和融通的状态,甚至要达到“五育”互育的状态。每个人、每个方面,只有放在一个整体之中才可能构成一个完全的状态,而每个人、每个方面只有相互协同、彼此协调才能促进整体发展。单独的某一个方面可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存在,但是能否真正达到一种相互之间的融合,达到一种相互之间的彼此支持,这才是我们对未来“五育”并举理解的关键。
“五育”并举的灵魂是育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在人的现代化上,就是教育要培养出现代的人,从学校走出去的人要具有现代人应该有的理想信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首先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爱心、责任、担当,包括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五育”并举呼唤学校管理进行深度改革。
第一,更加关注价值领导。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为什么我们关注思想的领导?在办学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思想,是否能顺应教育基本规律,是否能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些成为我们办学的重要指导。因此,未来的学校变革首先要关注正确的、适合的、创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并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新时代我们既要关注实践方面的探索,更要关注实践探索背后的指导思想,关注其是否真正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来办学。
第二,特别强调改变育人方式。要将“五育”并举真正落地,要培养新人,需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变革,包括评价方式也要做一些深度变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如何在线上线下融合的状况下达到全面育人,如何真正突破课堂、校园甚至学校教育的局限,将课内外、校内外以及现实状况与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都是我们要深度考虑的。教育需要更多的体验、实践和项目式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只有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才能真正将“五育”并举、融合、互育落实。
第三,强化教育治理。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未来学校的变革,要更好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多方参与协调、多元治理的思想。未来的学校一定是越来越强调协商、民主,强调规则、法治。这也是我们真正将“五育”并举落地,真正培养时代新人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更为迫切的要求。
第四,利用多方面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成就是各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教育的许多问题并非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在教育当中的体现。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利用好积极因素,更好地应对消极因素,这是对未来真正坚持“五育”并举的切实要求。
(作者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