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焦晓鹏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思维品质,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最近,我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是教学思路分析。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我认为教学立意与家国情怀直接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已掌握的相关史料进行综合判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深度的整体构思,以提升整堂课的思维品质。
据此,我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放在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将该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知识进行纵向贯通,以人类文明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为线索,整合相关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掌握本课整体结构的同时,更好地领悟教师课堂设计的深意,通过问题设计,经由教学立意升华出对家国情怀的感知,由此提高学科思维品质。
二是创新情境,在探究中拓展思维。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基础,问题是推动学生理解的关键,对话是活跃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教学需要通过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现场,从而凸显教学立意,渗透和培养家国情怀。为此,我结合教学立意搜集有价值的史料创设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二战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主要大国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规则提出了不同方案。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35美元一盎司(约31克)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我在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同时,也通过对历史纵向发展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此时的美国不仅是该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也凸显出美国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由此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辩证分析,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接着,我带领学生一起深入挖掘:二战后众多国家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重大议题如何作出决策,涉及各国投票权大小的认定问题。为此,我通过大量阅读找到了相关史料,并制作出两幅柱状图——2010年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示意图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示意图。
由此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投票权大小与其所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股金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而且通过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情境对话,引领学生多维度地感知中国的大国地位。
三是问题思辨,在归纳中彰显情怀。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灌输,而要通过思辨性问题的创设,推动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品味一段话:
一战后的调整主要局限在国际政治领域,对引起国际政治冲突的世界经济问题没有相应安排,大危机时期列强之间的“经济战”成为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类在二战后进行了更大更深的调整。在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联合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出现了制度性协调机制,这些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
问题一:请结合所学,指出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协调机制是什么?
学生自主归纳出本课的知识体系(如下图)。
问题二:请对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行简要评价。
对美国而言,不仅促进了其经济扩张与繁荣,更使美国掌握了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主导权,并延续至今。对世界而言,不仅有利于战后许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还提供了各国协调经济矛盾的制度性平台,并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了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和平,但这毕竟代表了国际经济旧秩序。当然,我们不能全面否定这一秩序,毕竟历史上它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发达国家操纵和控制。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调整国际经济旧秩序,使之更为合理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历史教学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体验与探究中培养历史意识。为此,我们必须经历“情动——体验——理解——归纳”的学习过程,要通过能体现课堂立意的有价值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从而在辨证分析中构建有家国情怀和学科思维品质的历史课堂。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