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我会这道题,我来给你们讲!”
“老师,这个题目你先不要讲,我要自己解出来!”
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方实验学校初二(3)班,入学时视数学为“魔咒”的牟浩诚,如今却成了班里最活跃的“数学之星”。更令人惊异的是,发生变化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个班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全级部数学基础“最弱”,华丽转身成为全面提升的表率。
数学还是那门数学,从排斥到喜欢,距离有多远?
学生还是那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中间发生了什么?
困境中的光亮
初二(3)班数学教师兼副班主任王露,是一名入职刚满两年的新教师。她说,能带这个班走向“逆袭之路”,完全归功于学校“小老师制”的推行。
两年前,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王露就发现,班里多数学生数学底子很薄弱。第一次入学检测,数学成绩居然有半数不及格。课堂上,许多学生因为听不懂而满脸茫然。还有部分学生看似在听课,却一问三不知……
虽然也有指导和帮助的“师傅”给王露“支招”,但几周下来,抓狂的王露甚至几次急得掉下了眼泪。
“我们推行小老师制,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就在王露陷入挫败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岗位的时候,校长刘斌在教师例会上说的一席话,仿佛让她看到了一线光亮。
其实,在全校推行“小老师制”,并非刘斌心血来潮。早在十多年前,还在张店二中任教数学的时候,刘斌就开始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两年实践,学生给了他一个惊喜:学生似乎都对数学“着了迷”,成绩的提升也“水到渠成”了。
与100年前的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一样,“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刘斌看来,这早已经是常识。但是常识能否成为大家的共识,共识又能否转化为行动,行动又能否成为常态,这需要一个过程。刘斌经常给教师解读美国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塔尖的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学习效果最低,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做中学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分别可以保留10%、20%、30%、50%、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则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生一旦当上了“小老师”,必然要“教别人”,这不仅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促使学生建立自信,从排斥到悦纳,从会学到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助燃剂。
“小老师”何为
如何才能让学生“会学”“乐学”?
刘斌认为,课堂是关键。
而课堂生态的改变,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评估者、顾问、教练转变,由“主导者”向“学友”转变。推行“小老师制”,则是促进教师实现观念转变的“加速器”。
怎样让每位教师在教学上有章可循,迅速上手?副校长张立说,学校出台了相关指导性策略。
一是“小老师”的选择。每位教师鼓励所有学生争当“小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到台前展示风采、提升自我。“小老师”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学科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课时授课内容,确定最适合的“小老师”。
二是“小老师”的辅导对象。“小老师”可以与同学“一对一”结对,也可“一对二”或者“一对三”结对。在确定辅导对象时,既可以是教师指定的学困生,也可以自主双向选择,增强“小老师”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三是“小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主要是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由“小老师”组织本组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负责给本组同学答疑解惑。面对较难的问题进行小组讲解展示时,可由小组内的“小老师”转换为全班的“小老师”。
另外,学校还出台了《“小老师制”课堂实施规范》,明确了如何培养、选拔、培训、管理“小老师”。其中,包含课堂中小老师培养的具体策略,实操性很强。
比如,小老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分享?是需要从细节上逐一进行训练的。
上台:迅速,20秒。看向台下的同学,集中大家注意力才开讲。
声音:清晰、洪亮。
站姿:(主讲)面对大家,身体与黑板成一定角度,其余同学在黑板的一角。
手势:五指并拢,指尖或教鞭指向讲解的地方。
目光:看向同学,脱稿讲解,自然大方。
学校教科研主任杨辉章说,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训练初期,老师还给学生设定了一个规范的语言汇报模式:请大家听我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或者:哪位同学有补充?(由当前发言者点名下一位发言者,而不是由教师来扮演这一角色)……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有了这样的指导,做起来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王露说,学校把“脚手架”搭起来了,教师做起来也就心中有数了。
双向成长的相互点亮
“一边做,一边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也是我找到师生、生生之间最佳关系定位,从而实现与学生双向成长的过程。”王露说,从尝试初期的手忙脚乱,到摸出门道后的秩序井然,从问题重重到各个击破,小老师的魅力不断显现,带给她和孩子的也是惊喜连连——学生爱上了数学,重建了自信,学会了表达、合作、交往与担当。
当学生被推到前台做小老师时,退到幕后的教师可以做什么?王露总结出学生4条“行为准则”:
——相信学生能讲清楚,放心把讲台交给学生。
——离发言学生远一点儿,防止自己总插嘴,坚持“先生后己”。
——记住不越位才到位,总结是学生的事情。
——充分解读文本,解读学生,在关键处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争当小老师的热情,王露还自制了一个幸运抽签盒,每天由谁担任小老师并不确定。如此,当每一名学生每天都处于积极备战小老师的状态之中时,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果抽到签的学生因某些原因不能讲,也不用尴尬,可以向本组成员求助,并不影响本组“授课成绩”。此外,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述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自出两道不同类型的习题,每天数学课前5分钟,以抽签形式到台前展示并讲述自己所出习题的解题思路,大家共同评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老师的授课水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变,则学生变。对比实施“小老师制”前后学生的惊人变化,王露发现,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也是学生主动性和内生力没有被激发被唤醒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站在讲台面向全班同学战战兢兢完成展示后,台下掌声雷动,瞬间我体会到了那种‘我能’‘我行’的自信心爆棚感。”初三(2)班学生韩祥玥说,想当好小老师就必须认真提前做准备,上课好好听讲,遇到问题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或者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解决,把老师讲的内容理解透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之后方能传授给自己的“小徒弟”。为此,韩祥玥必须每天提前做好各门功课的预习工作,经常去询问“小徒弟”的不解之处,以做到对症下药。所以,他收获的不仅是自信,还有表达力、责任心、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2019年4月,淄博市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韩祥玥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
这些只是“小老师制”实施两年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催生了学校师生成长动力的一个侧面。刘斌认为,“课堂上最美妙的景象,就是学生的自主、自学、自律、自治是自然发生的;成长最美妙的景象,就是每个人心中都时时涌动着一种不可遏制的内生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