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是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您肩颈不好,让它给您按摩按摩,一定要注意休息啊!”拿着按摩披肩,读着卡片上温馨的话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丽上学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在不少教师眼中,于丽是一个没有学生样儿的孩子,她穿着微透的豹纹上衣,画眼线,贴假睫毛,戴黑色耳环,甚至手臂上还有文身。我告诉她要注意仪表,她却回答:“老师,我这已经是第三次读高一了。爸妈离婚后我就不想上学了,但家人逼着我上学,否则就关禁闭,还不给零花钱!”
听了于丽的话,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留住她,如果再被退学,她以后可能都不会再有上学的机会,甚至还会走上危险的道路。
接下来的3年,我过得着实不易。
“于丽,怎么又迟到了?”
“我今天没吃饭,走慢了点。”
“你家距离学校那么远,你能走着上学吗?”
“自行车丢了,我还没攒够钱买新的呢。”
“这样太危险,尤其是下了晚自习,走回家太晚了,先骑我的自行车吧。”
“于丽,怎么上课又睡觉?晚上休息不好吗?”
“我打工还没到约定结束时间,歌舞厅都是月底发工资。”
“你还没到打工挣钱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以后不要去那种地方。”
“我知道,就是想气一气我爸妈。老师你对我最好,我听你的。”
……
类似的对话常常发生,同事告诫我这样的学生会把其他学生带坏。但我心疼她,一个孩子面对家庭的破裂,叛逆或许是一种抗议,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她都是无助、无力的。只要这棵暂时长歪的小树还留在学校,我就不能让她失去学习的机会。于是我顶住压力,改变了只盯着成绩单的工作惯性,尝试探索教育更深刻的意义。
接纳于丽,从日常聊天开始。
“您知道吗,我小学时学习成绩可好了。我知道爸妈很疼我,但我就是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跟别人一样的家庭?老师您知道吗,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去上海工作。”
“大人有大人的苦衷,等你长大了也许会理解他们。上海是大城市,人才济济,想在那里过向往的生活必须有本领,如果你什么都不会,到了上海也没有立足之地。现在正是你长本领的时候,好好学习,将来才有机会到上海工作。”
我和于丽聊天,起初并不谈学习,只聊她想聊的。她见我并不十分强制她做什么,也就不设防,跟我聊她的童年、家事。但是,她也在慢慢改变,比如学习更主动了,由原来的上课睡觉变成认真听课;仪表不再标新立异,有“学生样儿”了。高考那天,偏巧她得了急性肠炎,导致最擅长的语文没考好,最终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
转眼间,她已经毕业,在上海一家猎头公司实习。想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看看今天的于丽,我真的很欣慰。一个人的青春就像春天一样短暂,或许有时阴霾有时风沙,但我们应该接受这一切。不是每个春日都风和日丽,不是每次绽放都硕果累累,再小的花朵也有绽放的权利,再小的果实也是收获。留住每一个学生,就是留住每一个春天。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沧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