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树是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的“元老树”。伴随晨露夕阳,走过四季轮回,它用茂盛的枝丫无私荫庇着朗晴,而树下的故事亦如这树,展现着包容与接纳,延续着向上与繁华。朗晴小学基于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需要,将美育工作定位为学生的基础工程,从本真的教育着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
校园环境立足一个“雅”字,以美正行。春到木棉似火,夏来紫薇溢彩,秋至丹桂吐蕊,冬临桃李绽放。信步朗晴,总有惬意之感。40亩园区树影婆娑,花木扶疏,亭台生辉,环境典雅。38个教学班班班有特色,处处有新意。一厅两馆气势恢宏(朗言报告厅、体艺馆、博物馆),三大园林分布各处(香山印象园、寰宇风情园、快乐园地),四大阁精致呈现(朗言阁—琴、晴霁阁—棋、晴曦阁—书、朗心阁—画),五大主体建筑遥相呼应(朗昊楼、晴昊楼、晴曦楼、晴霁楼、晴和楼),各类功能场室设施齐备……雅致的布置均来自师生、家长的匠心,自成风格。这里,一花一石都氤氲着美的馨香,一砖一瓦都渗透着美的文化,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美的教育。师生向往美、 热爱美,更自觉维护美。
艺术教师着眼一个“修”字,以美求进。在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通过开放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增强内力,使教师的美育能力、水平跃上新台阶,从而适应学校美育多元化的需要。同时,加强音美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通过音美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音美教师专业素养及对学生的辅导能力。
目前,学校有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师资团队。这些优秀的艺术教师,以美求进:修“和而不同的君子之理”,在相互沟通中化解分歧,在坦诚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尊重欣赏中容人之短、容人之异、容人之才;修“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相互借鉴、彼此分享、思维碰撞、智慧相长,共同探究教学之法。这夯实了朗晴小学美育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
课程改革突出一个“实”字,以美治学。课程改革既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产出,又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让师生经历精彩的生命成长,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重构课程体系,把三级课程规划成四维课程,既不加重教师负担,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按照既定目标升级转型。
注重基础,让学生发现美。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及学生兴趣爱好在开齐开足课程的基础上,用基础课程+特长课程的方式规划学校课程。如美术课程引进了特色项目版画、软陶,在普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螺旋分阶式推进两个特色项目,分年级课程化让全体学生能在常态课堂上熟练掌握两个项目;音乐课程选择在四年级落实每周一节古典吉他课,三年级落实每周一节舞蹈课,对全体学生进行通识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体育课程以年级项目的方式开展,一年级田径+形体,二年级健美操+形体,三年级定向越野,四年级篮球,五六年级足球。努力做到“全面普及”,让每个学生均有爱好与选择。
开阔视野,让学生参与美。学校以综合实践为主要方式,从亲子课程(如一年级家长故事进课堂)、游学课程(如美术科组赴新加坡交流写生,六年级“走进自然、探索自然”台山游学活动)、融合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每月开展一次,每次6课时,实现多学科交融)3个层面开展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亲近自然、欣赏他人、锻炼合作。
启迪智慧,让学生选择美。学校依靠校内外师资(包括校外辅导员、社区师资资源、家长义工、学校教师等)打破学科间壁垒,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现已开发80多个社团供学生自主参与,如音乐、美术、体育的各类型项目,剪纸、编织、朗诵、影视欣赏等。每周定时间、定场室、定人员、定课程大纲及教材,让学生混龄参与。
开发潜能,让学生发展美。一类是为有特长、希望得到发展的学生提供平台张扬美,如古典吉他班、二胡班、健美操队、足球队、书法班等;另一类是为有障碍、希望得到帮助的学生创造机会重塑美,如开设系列“小苹果课程”“天天向上学习营课程”,提振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激情以及对美的发现力。
课外活动结合一个“精”字,以美润心。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是学生展示个性、发展特长的平台。学校以“多点开花、全面结果、课内奠基、课外拓潜”为原则,通过多种渠道、不同形式着力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润泽心田,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
运动会全员参与,让学生在竞技中提升自己,在对抗中学会协作;千人绘画,师生共同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班歌比赛,学生抒发爱家爱校激情,形成班班有歌声、人人颂美好之热潮;原生态的舞蹈展演、器乐展演,实现了孩子登上舞台的梦想,升华美的素养;朗诵比赛,用生动的语言艺术形象,唤起学生对文字美的向往;健美操比赛,综合美术中的造型艺术,动作疾徐、节奏鲜明,带给学生蓬勃生气的美感,使学生从中得到力量的鼓舞和精神的振奋。
感谢美育,它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最适合的土壤,帮助学生共性与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激活了他们的内在潜能。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