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小县也能办大教育、穷县也能办好教育”的理念,按照“党政牵头,部门联动,教育主管,学校实施”的工作思路,近年来陕西省潼关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着力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转变。
统筹谋划,构建教育联动机制
我们首先成立了教育改革领导机构。潼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组织部、编办、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形成教育联动机制。
出台“1+8”系列文件。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部门以促教为重、民以帮教为荣”的良好氛围,潼关县先后出台了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1+8”系列文件,“1”为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8”为配套实施文件,明确了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步骤和相关部门职责要求,为潼关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机制,以基础均衡保障教育均衡,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正常运转。“不管财政盘子怎么紧,支出压力多么大,对教育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始终把教育经费保障摆到优先位置,形成教育支出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这是历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庄严承诺。
率先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潼关县先后投资700余万元购置了21辆校车,率先在全市开通农村学校免费校车,为2200余名学生及幼儿提供乘车服务;在全县中小学实行食堂供餐与营养加餐相结合的方式,率先在全市实施营养餐工程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免除高中在校学生学费,实现13年免费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通过“壹基金”净水计划为全县20所学校安装了免费饮水设备。
优化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为了让进城务工和外来人员子女与当地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学习权利,潼关县根据城镇化改革进程,及时修订完善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
实施农村初中学生进城上学工程。通过“先建后拆、分步实施”的办法,将8所农村初中合并到县城办学,实现了初中办学相对集中、师资配置逐渐合理;按照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重点调整村级小学和教学点,扩大镇中心小学规模,积极创办寄宿制学校,促进小学均衡化。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初中进城办学、每个镇设置1所中心小学、重点村补充设置教学点”的新布局。
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建立初中教育联盟和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自2017年起,潼关县构建了4所初中组成的教育联盟1个,城区小学和5个农村乡镇小学组成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5个,形成了学校管理一体化、教育科研一体化、精准帮扶一体化、学生交流一体化及督导考核一体化“五个一体化”学校发展新模式,推动学校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进。
改革创新,三项试点激发活力
一是实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试点。由县教育局统一设置岗位、统一工作量标准、统一聘用程序、统一时间任务;教师聘用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根据岗位需求聘用教师,教师依据自身实际申请岗位,双方自愿便可鉴定聘用合同。通过竞聘上岗,共聘用教师871人,实现转岗教师15人,未被聘用教师14人留校学习,促进了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备。
二是实施“无校籍”管理改革试点。依据“县管校聘”方案,推进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由县教育局统一设岗,包联教师兼顾上好本校和包联校的课程,对全县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采用大学区包联,实行单独考核;“走教”教师采用“联合考核”,其中本校考核占60%,包联学校考核占40%。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从2016年开始对“走教”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并在职称晋升及评优树模等活动中优先考虑。
三是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结合县域实际,县教育局出台了《潼关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潼关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四个配套文件》《潼关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评审工作实施方案》,为职级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同时按照《潼关县中小学校长资格认定办法》,对全县校长进行资格认定,审核合格则发放校长任职资格证书。校长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和职级工资组成。全县教师校长实行交流轮岗,促进城乡教师、校长之间的合理流动,3年来共交流校长51人次、教师293人。
(作者系陕西省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