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采取负责任行动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全球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全球素养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全球素养无疑是一大难题。
————————————————————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贸、政治、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但同时全球化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采取负责任行动的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今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全球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全球素养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全球素养仍然困扰着他们。本文将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相关组织对全球素养教育的实施建议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全球素养的概念、评价方式及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2018年通过国际学生测评项目对全球素养进行了大规模测评,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对全球素养的讨论。国际学生测评项目认为,全球素养是指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视角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者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这一定义将全球素养划分为4个维度,而这4个维度相互依存,并被世界和跨文化知识、理解和采取相应行动的技能、开放尊重的态度以及尊重差异的价值观共4个要素所支撑。
因此,全球素养不仅能教,而且可教,而教师、学校和教育系统在发展学生全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层面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既可以通过独立开设全球素养课程(如开设有关贫困、全球化、跨文化沟通、全球气候变化的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在传统课程体系中融入全球和跨文化视角来实现(如在语文、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中融入全球化和跨文化议题等)。而且,无论融入什么学科,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全球素养都要在充分参与、互动的课堂中进行培养。只有在这种课堂中,学生才能就关心的全球话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讨论,才能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
在已有课程中融入全球素养有关内容
在已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融入全球和跨文化视角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取得更好成绩。为此,教师需要厘清以下4个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化环境,什么议题和技能最重要;学生通过一个单元、一个项目、一次参观、一门课程能学到什么,取得什么进步;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
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选择兼具当地和全球意义的重要议题,可以遵循以下4个标准。
一是该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这意味着议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历,与学生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的重要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二是该议题应能体现当地性与全球性的联系。语言、文化、爱、友情等人类社会共通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全球或区域性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中东局势对汽油价格的影响)以及区域性或国际性政策(如《巴黎气候协议》、联合国倡议)等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全球和跨文化议题对自身所处环境的重要影响。
三是该议题必须具有深入探讨的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综合考虑议题的深度、广度、可延展性、潜在影响、迫切性、独特性以及伦理意义等。
四是该议题需要学生灵活使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项技能。从现实角度来看,任何全球性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多门学科的共同作用,好的议题也应该是跨学科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第二个问题与全球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有关,要重点关注全球素养的内涵,从提升学生分析世界、认可不同观点、有效沟通和采取行动4个方面具体展开。具体来说,应考虑以下3个标准.
一是整合多学科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议题如冲突、文化多样性、战争、发展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构建学习目标时应考虑多学科之间的协调,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是聚焦具体问题的能力。尽管具有全球意义的议题涉及到全球素养能力的方方面面,但是每一个具体议题一般聚焦于全球素养的某一维度,因此在开发具体教学活动时应把握教学重点。
三是教学内容必须开放、共享。教学内容应为其他人理解和接受,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应能很方便地了解全球素养教学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从而支持学生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指的是全球素养的实现途径问题。教师应在全球素养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从一个或多个学科视角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概念、方法和工具理解和解决具有全球意义的话题。全球素养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既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通过展示、报告等形式呈现。具体来说,精心设计的全球素养教学应具备以下特点:创造基于多学科基础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灵活应用全球素养知识和技能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教学环节要有所侧重,需要权衡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兼具当地性和全球性的议题;促进学生认知和社会情感上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体验自身对于全球议题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重视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第四个问题与全球素养如何评价相关。对全球素养的评价应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评价要包含多重目标,如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投入、学习产出等方面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世界、理解差异、进行沟通以及开展行动;二是要开展持续性评价,全球素养作为一种多维能力,其培养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应从一个较长周期开展评价,对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三是评价、反馈要及时,应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并就学生能力作出及时反馈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四是引导多个利益主体参与评价,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家长、专家等都可以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多方面评价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培养参与、互动的课堂文化
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教师不仅要将全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还要在课堂建设平等、尊重、包容、自由的文化氛围。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的规范,并在与学生互动时予以践行。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担任班干部、创设兴趣小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对他人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身边跨文化或全球化的案例培养学生包容、尊重的态度。
变革教学方法
采用有助于学生参与、主动思考、自由表达的新兴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结构化辩论、有组织讨论、时事学习、游戏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服务式学习。
结构化辩论常用于中、高年级,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通过搜集材料、展开论证、形成观点、进行辩论等形式不断增强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认识,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旁征博引以支撑其观点,还应秉持尊重、平等的态度倾听他人的发言、避免偏见,通过讨论学生逐渐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的意见,继而塑造自身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差异的态度。时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时事与课堂学习的关系。游戏式学习要求参与的学生遵守特定的学习规则,为解决某一任务而开展深入的团队合作。项目式学习适用于各年龄段、各种类型的议题,一般由小组形式展开,要求学生基于真实的项目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有效沟通、化解矛盾,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社会情感技能解决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服务式学习是指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服务当地社区的学习活动,包括参与志愿活动、发动倡议以及直接向社区群体提供服务等,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有机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思考履行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对自身理念的影响。
——学校层面的行动——
除了教师,学校也会对学生的全球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际研究学校网络组织的全球学校设计框架,全球学校可以从愿景、课程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社区伙伴关系、组织治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学校应为全球素养教学建立长期的愿景和使命,并将这一愿景形成制度,明确培养学生全球素养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并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安排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鼓励教师结合培养目标和计划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方式。
在愿景、文化和使命中突出全球素养理念
愿景、文化和使命是一所学校价值观的体现,为学校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全球素养的发展融入学校的愿景、文化和使命中,能够让学生、教师知道学校发展的优先事项,不管是校园官网、走廊海报、教室墙壁还是集体会议,都是向学生、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或机会。学校应在全校范围营造全球素养文化,创造环境让学生不断发展全球素养技能,形成全球思维。此外,学校还可以设定学生毕业时在全球素养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将学校全球素养的文化和使命转变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学校可以为高中生建立以下毕业标准。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具备研究、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经历,能够适应全球化的生活和工作;具备应对全球化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数学、科学、世界人文、历史、自然地理、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精通一门或多门世界语言,具备创新思维和高超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有效选择信息开展得体的互动;能够从多角度思考全球性问题、与其他文化背景者开展合作,理解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愿意为建设可持续、公平的世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开发全球素养课程,开展全球素养教学和评估
开发全球素养课程、推动全球素养教学、有效开展教学评估是提升学生全球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全球素养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引导教师关注具有当地意义和全球意义的关键议题,关注课程主题、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从全球视野审思课程内容,认识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全球素养模块的可能性,比如在地理课堂上,借助数字和图表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增长规模和资源利用情况,还可以从历史角度展现人类发展以及与自然的互动;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性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比如选择发展、公平、权利等与学生较为密切的全球性话题展开全球教学;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有效教学,通过在线教学技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学生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就同一全球性问题展开合作,包括数据共享、远程讨论、虚拟互动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聚焦特定主题、特定知识和技能,通过丰富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全球素养。对全球素养的评价应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鼓励多主体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的进步与不足。
外语学习是帮助学生从全球视角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最有效方式,学校在设计全球素养课程时要重视学生掌握外语技能的重要性。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保证外语课程的学习时长和学习质量,坚持能力导向,将外语课程作为联系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参与的重要纽带,重视为学生提供与其他文化背景者的交流互动机会。比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所学语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结合自身文化背景进行比较,进而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全球地理或历史课程中融入相应的外语模块,与当地高校合作为学生与其他文化背景者开展交流互动提供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生对全球语言文化的兴趣。
为全球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为学生分析和认识世界、理解文化差异和冲突、进行有效沟通以及采取有效行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观点,重视学生的感受等。学校应为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创设安全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文化背景者开展跨文化交流。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教授全球素养课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尤其是与全球和跨文化有关的议题往往是跨学科、复杂多变的,并没有标准答案。为此,学校应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致力于为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专业发展活动应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将全球和跨文化议题融入现有课程中,为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支持教师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
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密切联系
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家长本身可能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具备相当的全球素养,并且乐意与学校合作支持学校的全球素养活动。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家长文化背景、使用语言、专业知识等方面信息,据此形成家庭背景数据库,并根据家长的不同背景扩展全球素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此外,企业、高校、博物馆、文化团体等也是重要的外部资源,均能对学校的全球素养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支持作用。通过企业,学校可能获得支持全球素养活动的资金资源以及各种实习机会等,与高校、博物馆、文化团体等的合作也有助于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全球素养活动。
——教育系统层面的行动——
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将全球素养纳入毕业要求、为教师提供全球素养专业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动世界语言改革、为学生参与全球和跨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等方式促进学生全球素养的提升。
一是将全球素养作为毕业要求之一。高质量的教育系统意味着必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教育,不管是来自高收入还是低收入家庭学生,或者是来自少数族裔家庭的学生,均能通过全球素养教学受益,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种对所有学生的高期望应该被写进教学标准中,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
此外,高质量的教育系统还意味着能够让学生为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做好准备。为此,教育系统应该将全球素养等知识和高阶技能纳入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世界语言系统表达的能力等。
二是提高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全球素养能力。只有具备全球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学生,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完善教师招聘、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教师开展全球素养教学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将全球素养相关知识和能力整合进入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教师培训课程、培训方式改革,完善教师全球素养培训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中小学与高校开展培训合作,为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和学习机会。
督导学校形成共同推进全球素养培养的良好氛围,引导学校重视教学骨干、教学精英和学校管理者的作用,鼓励学校将全球素养作为学校文化和发展战略的关键事项,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将全球素养教学目标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是将世界语言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系统层面必须协调各种活动以确保不断变化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对世界语言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建立激励措施鼓励将世界语言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促进教师在线语言学习,鼓励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招聘语言教师,为符合条件的教师提供资格认证、提供高质量教学培训。在教学方法层面,强调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采取情境式教学法,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综合采用传统教学、在线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语言学习支持。
四是为学生和教师参与全球素养活动提供机会。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作为,支持信息部门和对外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政府部门开展有效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帮助教师通过课堂参与国际合作,增加学生参加国际课程和世界语言学习项目的机会。支持当地学校与世界其他地区学校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跨文化沟通提供机会。一些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增进学生全球理解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如和平便士、全球儿童、世界理解等在跨文化教育、全球理解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学校与这类国际组织就全球素养教育在课程、活动与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便利。
综上,全球素养或者国际理解并非不可教,在发展学生全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学校、家长、教育系统乃至当地社会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各主体加大投入、共同发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球素养的教育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