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三里屯一中高中部的教师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够,很多行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匹配。恰在此时,学校申请参加了“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生化组教师参与了研究,两年以来,教师的育人理念、角色意识、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合作对话”式课堂教学样态已现雏形,理想教育文化之花在课堂竞相绽放。
教师的育人理念在转变
学校教师以前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知识,出发点是考点,落脚点是考题,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教给学生的往往是单点知识和解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课题实践研究后,教师的备课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注重单元备课,梳理单元大目标,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思维深度,以大学科观的高站位与全局性引导学生建构系统思维和知识网络;他们着眼点是学生的未知和未能,出发点是学生的已知和已能,落脚点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考虑了学生,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央。
教师尹亚静在《水溶液离子反应与平衡》单元备课中,根据课标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单元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未来知识生成的结构需求等方面进行备课。结合具体学情,在教学设计中更多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接纳,方法上更讲究合作对话、人人参与、积极操作、质疑反思,把教学节奏放慢,不急于赶进度,把扰启兴趣、动手实践、动脑内省、提升能力与素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的角色意识在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他们是知识的权威,是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正确与否的裁判者。在理想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对话”成了教学新样态。教师不再禁锢在三尺讲台而是在教学空间散点穿梭,深入学生之中,师生之间不再有距离鸿沟而是亲密的共同参与者。教学空间也就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力场,教师则好像勤劳的小蜜蜂紧紧围绕学生这些含苞待放的花朵,翩翩起舞,形成“合作成长共同体”。
在《含氯消毒剂的探究》靶子课中,教师董玲玉带着微笑进入课堂,俯下身子观察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一起探究反应进程,做学生学习的合伙人;结合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消毒杀菌需求,挑选含氯消毒剂的探究实验,从反应原理、实验制备、效果探究等方面进行设计,做学生学习的铺路者;在课堂组织中既当“导演”又当“剧务”,通过有效组织,做学生学习的服务生;课堂及时积极评价,做学生学习的欣赏者。在尊重和民主的氛围中,点燃学生探索和求真的热情,激活学生深度思维的火花。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转变
过去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信息单向发送与接收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效果等常常不尽如人意。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组提倡“合作对话”式教学。教师通过“扰启”的“撩拨”之意,实现唤醒学生对话,进而通过“扰启”的“干扰”之意“为难”对话者——学生,限制学生对话的肤浅,诱导其对话深刻,透过现象直达事实本质;接着运用“质疑”对话的策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实验现象之间、学生与实践获得成果之间的“内省”更加深刻,让事实、证据确凿,逻辑合理;再运用“实践”的方法,增强学生认知体验,揭示人类知识的客观性、规律性及其知识给人类带来的效率与效益。从而实现“合作对话”,其本质是让对话者的思维发生“内省”。
教师王丽静在靶子课《硝酸铜的制备》中,对话主题以Cu(NO3)2的制备为主线,设计了三个次主题:一是以Cu为原料制备Cu(NO3)2溶液,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二是给出在不同条件下硝酸铜晶体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何从Cu(NO3)2溶液中获得Cu(NO3)2·2H2O晶体;三是给出工业生产的流程图和相应表格数据,让学生运用模型分析实际工业生产中Cu(NO3)2制备条件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扰启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质疑和内省,最终学会解决问题。这期间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悄然改变。
教师在研究中越来越发现,合作对话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传递、思想交流、情感表达与合作等。
正是在生物和化学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将在新学期多学段多学科推进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对话合作”教学常态,让理想教育文化之花在课堂竞相绽放。
(作者系北京市三里屯一中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