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县级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对县域内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学校规划布局等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县域教育“指挥官”的教育局长,其教育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工作思路等直接影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整个县域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局长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显得尤为关键。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探求结合点。教育理论在指导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县域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学校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差异化程度尤为突出,一些政策措施对这些差异“照顾不到”,不能实现全覆盖。基于这样的现实,教育局长在教育管理实践探索中就不能只“唯书”“唯上”,必须结合本地、本系统的实际,认真总结研判,长远规划布局,努力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点,将理论“本土化”,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系统的工作方法。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县域教育最大的现实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校舍、运动场、教学设备、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秀教师数量少、流失多;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虽然县域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是具备的,但现实的办学过程中又存在许多困难。面对复杂多样、交织缠绕的现实,县级教育局长需要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争取创造区域内良好的教育生态。不能因为办学条件的限制降低办学标准,找借口不担当、不发展。如面对教育经费的短缺要创新教育投入机制,找准教育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把握好教育发展的方向盘。
在上级与学校之间找准位置。作为县级教育局长,不但要贯彻落实好上级的政策措施、决策部署,更重要的是服务好学校、服务好师生,做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不做只想迎合上级领导、追求功利的人。教育局长在管理学校方面既要落实上级要求,又不能“唯上”,做到对上“有责任”,对下“有担当”。如教育局长要保护校长干事创业激情,减少非教学负担,让校长在工作中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要与校长同呼吸共命运,在严管厚爱中激发校长的担当作为。
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把握好管理尺度。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处在宏观与微观结合点上,是教育决策部署上情下达的枢纽。教育局长长于控制,学校便容易缺乏担当;教育局长习惯“事必躬亲”,学校便容易陷入路径依赖;教育局长喜欢“包打天下”,校长办学便容易被动等待。教育行政部门以“通知-检查”为领导方式,往往带来学校的“迎合-应付”的工作态度;学校以规避错误为工作目标,自然难以积极创新、成就卓越。如何把握宏观与微观管理尺度,协调人与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显得尤为重要。县级教育局长要学会适度放权、有效授权,以释放学校更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同时,精细的微观管理也必不可少,只有适当对工作实施精细的微观管理,将工作的各个细节进行有效分解,形成层层落实,才能提升工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工作高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