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鸟窝的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简称“贸大附小”)的教学楼走廊变得更有生机和故事感。
鸟窝是三年级(4)班学生舒冠程捡到的。去年夏天,在老家大兴安岭,一场风雨之后,舒冠程与一个掉到树下的鸟窝不期而遇。“家没了,小鸟怎么办?”舒冠程原本打算把鸟窝放在低矮的树杈中间,希望小鸟回来能找到自己的家,可大人告诉他,在小鸟眼里,这个家已经不安全了。
于是,舒冠程捧着鸟窝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的班级。这个鸟窝很快吸引了班上的同学。看到同学们对这个鸟窝都如此感兴趣,在征得舒冠程同意后,老师把鸟窝展示在了走廊。就这样,关于人与鸟窝的故事在校园里传播开来。
这是关于保护自然的故事吗?在贸大附小答案是开放的。这其中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更有人与人的对话。因为对话,贸大附小的校园文化有了更多生成性和可能性。
从孩子出发改造环境
贸大附小的校园面积不大,但每一处微型景观的背后都是教育者的匠心独运。
校门口灰色的墙体上是分别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6种语言书写的学校愿景:一所与世界对话的学校。校长王红告诉记者,6种语言对应了联合国的6种常用语言,也正好与学校“对话世界”的愿景相契合。
走进贸大附小的校园和教学楼,看到最多是“UIBE”书吧。UIBE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英文缩写,40多个“UIBE”书吧分布在不同角落,学生随手就可以拿到喜欢的书。
“校园文化建设要走出原来的刻板印象,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在王红看来,学校文化建设服务的核心是学生,评价校园文化的标准也应该是孩子喜不喜欢。她随手指向走廊里低矮的书架,“我们把书摆在这儿,不是让领导来看,而是考虑孩子看书方便不方便”。
每一处“UIBE”书吧因为孩子的走进,成了校园里最动人的场景。
除此之外,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书柜。书柜里藏着每一个班级的品位。二年级(2)班是最具书香味道的班级。这里没有烦琐的借书制度,随时可借,随时可还。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读书宣言中这样说:一个人最好的气质是书卷气,一个班级最好的气息是书香气。
每年4月是贸大附小一年一届的图书节。这个节日是整个校园最沸腾的时候。两年前的图书节主题是让每一个学生走进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和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阅读中与作家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在后来举行的“戏剧节”上,贸大附小的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演绎安徒生和曹文轩的经典作品,孩子“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对话”,一起在戏剧中遇见更美的自己。
平日里,楼道内常常吸引学生围观的是“探究区”。它在学校每个楼层拐角处的墙壁上,是特别开辟的用牛皮纸卷轴做成的区域。孩子们可以把千奇百怪的问题写在上面,等待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提问与学习的文化便在不同班级、不同年级里流动起来。
这便是贸大附小校园文化的生长逻辑。一切文化都源于是否有孩子的参与,是否能促进对话的产生。
“学生不仅是校园文化这本书的读者,也应该是创作这本书的作者。我们就要做具有原创性的校园文化。”王红说,校园文化要体现可参与感,当环境有了孩子的参与,才可能产生育人的价值。“秋天的时候,我们会故意不扫地上的落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释放天性,去感受秋天”。
这就是贸大附小的教育细节,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充满童趣的事物:操场边的下水井盖绘制了中英双语版垃圾分类宣传画,楼道里展出的一幅幅师生与家长共同绘制的色彩鲜明强烈的玻璃画,每个班级门口的文化墙都由学生手绘自制……这里的校园文化都与人有关。
成长在对话发生时
贸大附小的教育是在不同的对话中展开的。
四年级(1)班还有另外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向日葵班”。足球是这个班孩子的最爱,他们曾两度蝉联学校足球比赛冠军。“让孩子们踢球不是要踢得多好,而是要踢出精气神。”王红说。在与艺术对话中,这个班同样有丰硕的成果。学校里一年一度的戏剧节logo就是来自他们班的智慧创作。
六年级(3)班学生赵子睿被同学戏称为“化石家”。他喜欢真实世界中的石头,收集了各种石头进行小课题研究,并且撰写了5000多字的论文。学校教学楼三层的科学展厅专门为赵子睿设置了研究室,展柜上展示的正是他《化石探秘》的项目成果。
贸大附小开设了多个语种的课程,分别为英语、日语、韩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文字。
学校围绕阅读、语言、科学、艺术、运动五大领域开设了主题阅读、意大利语、人工智能、非遗、冰雪等课程,让每一个儿童在课程的学习中与自然、他人、自己对话,形成多元、开放、共享的文化氛围,努力成为拥有世界胸怀、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等进行游学的同时,还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如澳大利亚格兰维尔小学、瑞典友好学校、美国纽约国际学校等的师生走进附小课堂,在文化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中丰富学习体验。
疫情期间,贸大附小课程研究中心第一时间成立了“阅读、语言、艺术、科学、运动”对话课程团队,开启了“惠心聚力,战‘疫’有我”的微课录制工作。45名教师录制了111节微课,每周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资源。
对话文化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积极“对话特级教师、对话教研员、对话督导员、对话同伴”,实施“阶梯式量身定制”培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北京市优秀教师张玉芬的带领下,基于“抓实践问题,研究阅读教学方法”的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们总结了许多有用的阅读教学小妙招,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学科素养。
“在对话课程中,你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在阅读中与世界对话,你们走进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一起制作线装书;在语言中与世界对话,你们与学生志愿者一起录制惠园之声,传播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在科学中与世界对话,你们走进贸大附小科技节,小组合作制作科技作品,在探究质疑中不断成长;在运动中与世界对话,你们走进滑冰场,坚持训练,不断超越自己,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真正的意义!”这是去年毕业季王红给即将离开学校的孩子说的话,串起了孩子的美好记忆。
站在大学的肩膀上
贸大附小这所拥有80多年历史的小学,因“高支附”项目(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办学)被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5年4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惠新里小学(贸大附小前身)正式共建,更名为贸大附小。由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质性地参与附小建设,如提供课程支持、帮助师资培训、创新人才培养等。附小作为“大学中的小学,小学中的大学”,定位于一所与世界对话的学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贸大附小仅一路之隔,地理位置的优势使贸大附小可以共享大学的场地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大学校园成为附小校园的延伸。
贸大附小的冰雪训练基地是通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帮扶建立而成的,孩子们可以定期体验冰雪课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学生还会不时走进附小上课,附小的孩子也可以走进大学校园听课。贸大附小开设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葡萄牙语等语言类课程,全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授课,他们带领学生领略异域风情,感受世界语言的精彩。
贸大附小是北京市“高支附”项目的受益者。按照王红的说法,学校成为大学的附属小学后,教育资源迅速“富起来”,逐渐实现了弯道超车,办学特色迅速彰显,但这只是“高支附”政策“红利”的结果,从长期发展看,短期的“红利”不能支撑可持续的内涵发展。学校更名初期,采取“输血”方式注入优质教育资源,一旦“输血”结束,供给学校发展的资源营养链停滞,学校自身的生长力会持续多久?如果只是一味“输血”,获得的是短期成效,存在“名”“实”不相符的问题;只有“输血”的同时不断“造血”,从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力提质,才能增长学校自身的生长力,全面提升办学品质,学校才是“名”“实”相符的一流大学的附属小学。
王红希望,让师生感受对话文化的机会与平台,陶冶师生的心灵,在对话教育和对话课程中创建与生成,从心出发,用心触摸世界、放眼世界、聆听世界、温暖世界。
“贸大附小正努力寻找附小与大学的文化基因,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文化引领附小的内涵发展,在附小的文化版图上,绘制有活力、有温度的对话文化。”附小教师康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