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课改20年观察课程改革在深化中彰显特色

[db:作者]  2021-01-20 03:33:07  互联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20年,宏观政策总体上连贯相承,具体细节方面与时俱进有微调,很好地呼应、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利于更多未成年人接受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突出的社会综合效益。

    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且日趋完善。各地通过省市县以及学校多级合作的运行机制,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专题研讨、评选推优等多形式、多途径课改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宏观调控、微观指导、典型引路、成果推广等多个重要环节全面推进,带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逐步走向深入,同时催生了一系列推动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法律文件的建立,并在课程改革的持续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如对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综合评价制度、专题视导和督导制度、下校调研制度,课程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定期评选、表彰制度,课程论文、案例的评选制度等。这些课程管理制度确保了课改政策、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得到严格贯彻落实,确保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始终沿着科学、正确、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课程实施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以及各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发管理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确保课程方案得到认真严格的贯彻执行,三级课程得到有效实施,课程设置方案的适应性、规范性和操作性明显增强。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出创新性策略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关注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执行力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努力提高课程管理的核心领导力,在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等诸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夯实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由“被动卷入”转为“主动参与”,更加理性务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更加冷静地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常态建设和机制创新,自觉地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育人和发展的核心载体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以课程整体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载体和抓手。学校规范和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整体规划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从学生实际需求、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角度统筹、重组、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拓展、深化和二度开发,构建基于学校实情、凸显办学特点、体现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一批具有地域或学校特点的课程资源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教师、学校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一批先进学校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成为典型,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化发展的课程改革体系,焕发出强大的办学活力,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级课程体系整体推进合力育人。三级课程建设的整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实施的原则得以认真贯彻。各级教育部门总体设计区域地方课程发展规划体系,研发适切的地方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校本课程规划开发、设计实施、培训管理、研讨推进、评价反馈等方面的模式日渐丰富、门类形态多样,涵盖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交叉与融合的综合类精品课程脱颖而出,促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创新。处在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发展基础、资源条件、校园文化和办学积淀的各级各类学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推进课程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发展模式和品牌特色。特别是一批基础薄弱的学校,以课改为契机、以教师发展为增长点崭露头角,实现了华丽转身。

    精准施训科学评价保障教学质量生命线。各级课程和教研部门强化课程的领导责任,大力推进互动式培训和“做中学”培训方式,突出多维度培训策略,强调研训一体化,坚持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全时全科参训。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各地始终把狠抓教学质量、落实全面育人作为课程改革实践的重心,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兼顾知识传授与能力素养的落地,积极探索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路径。完善多级督导监控与评价体系,全面、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促进了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特色的形成和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20年来,各地因地制宜突出任务驱动策略,由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的教学,由注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转向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由研究教学拓展到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教育回归本真,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彰显出锐意探索、创新发展的课改特色。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http://www.00-edu.com/jiaoyu/2/2022-11-23/xw_1519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