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字仲拱,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著作有《中山先生教育思想述要》《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
20世纪初期,湖北黄冈的一户蒙古族家庭养育了一个特别的孩子。这个孩子对大自然特别好奇,尤其对家乡一块大石头充满兴趣,还多次思考大石头的由来。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会为儿时的念想努力奋进,并在30多年后,从对第四季冰川的研究中找到了结论。这个执着的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四光。
李四光幼承庭训,受到良好的家教。他的父亲李卓侯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曾帮忙润色过反清的小册子。因此,在开明家长的影响下,年仅14岁的李四光前往武昌高等小学读书,由于成绩优异被破格选派官费留学。经过两次海外留学,李四光打下了扎实的自然科学研究基础,还得到孙中山的赠言“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并以此为志向,在归国后展开教学研究活动,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教学育人方面,李四光爱护学生、以身作则,尽力培养人才。他曾在北大任教13年,加上实习,每周授课23小时,培养了20多届毕业生。他还开设三期地质力学进修班,直接受教人数达200多人,所传授的学生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或院士的就有10多人。而这么多的学生在回忆时,都对李四光念念不忘,“当时在地质系讲课的,如葛利普和其他教师,没有哪个能赶上李先生那样认真的”。此外,李四光由教学延伸到生活,对学生的其他方面也十分关照。例如,学生杨钟健生活不易,李四光在帮助其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建议他学习古脊椎学。在李四光的指引下,杨钟健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
在学科建设方面,李四光虽然主要负责传授岩石学、高等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但为了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他还开设了地质力学专业,创立新的地质类学科,并促成了多处地质专科学校的创办。为了学科发展,他多次致信校长,请求完备辅助教学场所及仪器。在他的规划与努力下,标本陈列室、岩矿鉴定室等不逊于巴黎大学实验室的设置有效地辅助了课堂教学,全方位、多领域地推动了地质学知识的传播。他在担任地质系主任时,建立了矿物学实验室、古生物实验室等各类辅助类教学实验室13个,其中具有陈列展开功能的地质学馆堪称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范本。此外,李四光还利用自己的财产于1935年筹建了地质学馆,使其成为当时罕见的面积大、内容多兼具科学教育、大众普及、科学研究等功用的展览馆。
在课程设置方面,李四光除了依照学科要求设立必要的科目外,还特别注重实践训练。他格外重视实地考察,提倡实地训练。他认为,学生应当在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中丰富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教师仅需要给予方向性协作。他还向教育部提议中小学教育也要注重科学实践。在李四光看来,为了避免学生只会学习课堂上和书本上的死知识,避免眼高手低、不懂具体实际操作的现象,政府应该在学校等机构附近装小型动力机和机器,让学生可以实打实地了解和熟悉具体操作,将抽象的理论进一步具象化。同时他还指出,这么做还能促进社会教育,使普通大众也了解一些机器运作的原理,从而起到科普作用。
在教材编写方面,李四光认为科学类教材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他不仅亲自进行教材编撰工作,而且还从事科学类教材的系统化、理论化推广工作。李四光81岁时,依然没有放下对地质教育的关注。他曾集合北京大学地质物理系、数学力学系的教师,对教学培养方案等展开交流讨论,并鼓励他们创新科学教育。在讨论中,李四光肯定数学对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遂与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北大清华的教授讨论如何完备数学教材的编订。据后人统计,从1920年到生命终止,李四光共创作著作164篇(部),涉及纯粹科学研究类著作56篇(部)、科学普及类26篇(部)。
像李四光这样留学归国的优秀人才,他们以“科学救国”为指导思想,使各种科教实践基本上能直接作用于社会领域,令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给我国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李四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躬行实践,改良地质教学、创新地质教育教学评价、编撰教科书,使得地质学教育工作能平稳进行,使我国的地质教育能够与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科学教育齐头并进,可谓功勋卓著。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