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研行”组织建设为路径,培养“大城良师”,点亮教育未来,一座有情怀、有底蕴、有内涵、有高度的“岭南教育名镇”正从理想变为现实。
————————————————————
多年前,黄华斌只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位普通体育教师,过着平淡的教育生活。
怎么也没想到,几年后他成了全省知名的“金牌体育教练”、南海区狮山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干得有声有色。就在前不久,他的团队成员杨钦在全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特等奖第一名。
黄华斌的故事,是近年来狮山镇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故事的背后,是狮山教育人以原创性的“学研行”组织建设理念为方法指引,探索教师成长新路径,培育“岭南教育名镇”的教育梦。
“我们的国家有‘中国梦’,狮山教育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通过一系列教育创新行动,营造美好的未来教育生态。”狮山镇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梁刚慧说。
一座城镇的教育理想
2020年教师节,狮山镇举行了一场教育发展论坛。镇党委书记林健殷切寄语,为教师送上暖心祝福。
论坛的重头戏,是一份全镇教育创新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狮山镇镇长黄伟明满怀期待,把这份沉甸甸的规划纲要蓝皮书交到梁刚慧手中。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规划纲要,真正体现了大格局、大视野、大气度。”作为狮山镇教育发展顾问,出席论坛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
为什么要研制这样一份镇级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教育理想?
4年前,在狮山镇教育局长竞聘大会上,梁刚慧第一次提出培育“岭南教育名镇”的目标。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狮山镇,是一座产业经济重镇,位列2019年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镇全国第二、广东第一。同时,这里也是一座教育大镇,全镇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近150所,每年新增在校(园)生源近万人。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优质教育需求激增。
审时度势,梁刚慧认为,狮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教育。培育“岭南教育名镇”的提出,既寄托着打造与区域未来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的期许,又像是为这座城镇注入了一份教育理想。
而纵观梁刚慧的教育经历,善于高位思考、注重精神引领,一直是他做好教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
十多年前,担任学校德育处副主任的梁刚慧,带着一群年轻班主任自发开展班主任团队研修,构建“学习研究型团队”。短短几年,培养了一批省级、市级、区级名班主任。随后,他被提拔为南海区九江中学校长,提出“点亮教育”理念,让一所陷入低谷的学校“逆袭”成为素质教育名校。
一来到狮山镇,梁刚慧仍从学习研究入手,转变机关作风。镇教育局的周一晨会都会安排一个学习主题,事先确定主讲人,先自行学习,再引领团队学习。为督促大家,梁刚慧带头,一口气讲了近20讲学习型组织理论。
为什么要这样做?梁刚慧坦言:“过去,一些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既不读书学习,也不研究问题,更不深入学校,这样怎么能指导一线的教育工作?”为此,每到新学期开学,梁刚慧身先士卒,镇教育局所有成员都下到学校去,开展“五个一”活动,深入一所学校,参加一次校务会议,听一节课,访谈一位家长,关爱一个学生。
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梁刚慧越来越清楚地感悟到,改变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仅靠学习和研究还不够,必须付诸行动。“学习、研究、行动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闭环”。
从多年前的“学习研究型团队”到如今的“学研行”组织,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梁刚慧对于组织变革、团队建设的不懈思考和实践智慧。
也因此,作为一项发展策略,也作为一大教育管理品牌,构建“学研行”组织被写入狮山镇教育创新发展五年规划纲要。
“我们希望以‘学研行’组织建设为方法论,在教育治理、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各个环节,激发改革活力,焕发生命自觉,培育以‘和美博爱,点亮未来’为理念的‘岭南教育名镇’。” 梁刚慧说。
抓住发展的“核心力量”
什么是“学研行”组织?如今,狮山教育人耳熟能详的是这样几句话:“以行定研、以研定学、以学促行,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行动有效成为一种习惯。”
“这几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学研行’组织建设的价值就在于不断丰盈教师的精神世界。”官窑中心小学校长高松青笑言。
几年前,高松青刚来这里时,教师们都揣测这个新校长肯定干不长。原因明摆着,学校位置偏远,高松青每天开车上下班要一个多小时。
“官窑中心小学基础很好,但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发展动力不足。”高松青分析说。还记得,开学时新生来报到,教师连“欢迎新同学”都懒得写。
如何让教师走出倦怠?高松青借助“学研行”组织理念,先从培训学习抓起。他没有空讲道理,而是带着教师去寻访身边的好学校:黄岐中心小学、南师附小、阳明小学……
一圈看下来,教师们深有感触:“你看人家黄岐中心小学,学生活动真有创意”“南师附小果然名不虚传,课改就是扎实”“阳明小学虽说是务工子弟学校,但孩子们习惯真好”!
高松青趁热打铁,在全校开展“学研行”系列校本培训,聚焦学校发展问题,培训主题都很吸引人:“敢问路在何方”“创造美好的教育生活”“相信‘相信的力量’”……培训形式也一改过去的沉闷枯燥,短视频、小游戏、广告都信手拈来变成培训素材。
“这几年,教师们成长特别快,精神状态明显不一样了。”高松青感慨。现在每到开学,教师们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期盼着学生到来。
去年全镇校长换届,许多教师都担心地问:“校长,您会不会离开啊?”高松青笑道:“学校变化这么大,我哪舍得离开啊!”
当校长遇到办学困惑,“学研行”组织建设就成了他们最顺手的工具,启示他们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升华认知。
对此,曾任狮山镇芦塘小学校长的蔡阳合深有体会。几年前第一次来到芦塘小学,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所不起眼的乡镇小学。校园里最惹眼的是两棵枝叶婆娑的大榕树,长得比教学楼还高。仔细一了解才知道,大榕树有100多年树龄,就像学校的守护神,一直默默地庇护着师生的成长。
从这两棵大榕树身上,蔡阳合找到了教育的灵感。他搜集整理百年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提炼出“本根教育”的办学理念,让学校教育一下子有了魂儿,也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短短3年时间,芦塘小学成了同行、家长称赞的好学校。
无论是变革一所学校,还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长都是其中最关键的角色。建设“学研行”组织,梁刚慧也是抓住了校长这一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校长喜欢学习、善于研究、注重行动,教师也会如此。”梁刚慧说。
谢彦兴是狮山镇“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为促使校长“真学、真研、真行”,他们创新活动机制,开展“解剖麻雀”式的专题研讨。工作室第一次活动,他把校长们带到自己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部开放,知无不言地分享办学经验,然后请大家“挑刺儿”,不谈优点,只提意见。
就这样,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分享盛宴,在坦诚的交流氛围中,校长们畅所欲言,真正在学习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发现教育本来的样子
2020年盛夏的一个傍晚,狮山镇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红色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过往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走上前询问。
这是狮山镇公办学校入学政策便民咨询服务活动。当天,全镇43所公办学校集体出动,上千名党员教师和志愿者走上街头,近距离为家长答疑解惑。“今年是‘公民同招’第一年,家长对孩子入学有很多困惑和担心。我们发动党员教师主动作为,力争‘政策宣传零距离,群众少跑一公里’。”桃园中学党建工作室负责人黄小洁说。
构建“学研行”党组织,是狮山教育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一党员一名片,一小组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让党员教师在学习、研究、行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梁刚慧说。
不仅仅是党建工作,在梁刚慧看来,“学研行”组织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创新,一点儿都不神秘,面对教育工作中的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去改善行动,应该是一种行动自觉和自然选择。
3年前,小塘中心小学作为全镇仅有的两所实验校之一,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实验项目。一开始,教师们别提多自豪。可没过多久,就有教师叫苦不迭,想打“退堂鼓”了。
实验不能半途而废,校长朱燕敏陷入沉思:“表面上看这是工学矛盾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我们把学习研究与工作实践对立起来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朱燕敏跟老师们做工作:“参与新基础教育实验是为了改善教学行为。如果我们的常态教学按实验要求去做,专家进校就不用特别准备,平时怎么做就怎么展示。”
校长的话让教师们豁然开朗,尽管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当教师们适应了新的教学要求,他们渐渐变得游刃有余,尝到了实验的甜头。教师的成长变化仅从一个数据就可略见一斑,近几年学校的副高级以上教师由1位增至7位,镇级名师从9位增至22位。
但在朱燕敏看来,教师最大的变化还在于精神成长:“他们的思维方式转变了,能够站在儿童立场去做教育。”
这不,校园的花圃里种着风铃木,秋天结出果荚,经常有淘气的孩子去摇树。发现了问题,教师们没有一味批评,而是设计了“我为花圃献计策”的活动。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在花圃四周围上废旧轮胎,刷上五颜六色的油漆,把这儿变成了校园里一道风景线。
“现在教师们都明白了,要提升生命质量,就应该自觉地把学习、研究、行动融为一体,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朱燕敏感慨道。
有这样一件事,让曾任罗村中心小学校长的杨瑞珍深深感动。那是开学前夕,她正为学校的班主任安排费尽心思。一位老教师给她发来微信:“校长,如果您信任我,就请您聘任我,让我继续当班主任。”
看到这条微信,杨瑞珍心里暖暖的。可谁能想到,这是一位在其他学校差点落聘的教师,但自从到了罗村中心小学,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关键是把教师放在对的位置,构建立体化发展平台,让教师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感。” 杨瑞珍笑道。
为了给教师成长提供展示空间,杨瑞珍最具创意的一招就是把每周事务性会议变成教师研讨会、分享会,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同伴分享:班主任经验、学科方法、家教心得、生活感悟……“起初是指定专人发言,慢慢地尝到了甜头,现在大家都抢着要发言。”杨瑞珍说。
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曾经陷入办学困境的罗村中心小学近几年先后获27项省市区级科研成果奖,教师获区级以上奖励300余人次,杨瑞珍也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
激扬澎湃的教育福流
2020年5月,返校复课第一天,南海区区委书记闫昊波来到狮山检查学校工作。看了各学校科学、有序、细致的教育安排,闫昊波不吝点赞。
“随着疫情持续,大家难免会滋生焦虑、担忧、恐惧等情绪,这时候保持良好的心态尤为重要。”狮山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钟剑涛说。为此,她带着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及时送上一份心理防护指引,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咨询服务。居家学习期间,钟剑涛和她的团队先后推出多节网上心育课,成为师生和家长身边的“心理守护天使”。
突如其来的疫情,更像是狮山教育的“试金石”。追根溯源,几年来“学研行”组织建设已经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改变着大家的工作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提升着狮山教育的品质和内涵。
打破传统教研模式,尝试“主持人+兼职教研员”的名师工作室新机制,是狮山教育的又一项管理创新。
“过去,教研员往往一人负责多个学科,既不专业,又长期脱离课堂,很难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狮山镇教研室主任徐恩兵说。
为此,像钟剑涛一样,如今在狮山,少数专家型教研员被赋予了新职责,成了“学研行”的领头雁。德育教研员刘习洪成立以班主任骨干为核心的“学研行”组织,引领全镇班主任专业发展;体育教研员黄华斌组织体育骨干教师,用“学研行”理念指导大课间活动和特色体育活动开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专业引领+行政驱动’的教研新模式,由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任教研员,既负责培养名师,又引领学科发展。而原来的教研员则变身为教研协调员,发挥行政的组织、协调、监督等职能。”徐恩兵介绍。
来自罗村二中的李祖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教龄25年的她,因为教学业绩突出,曾教了23年初三毕业班。担任镇兼职教研员后,学校很支持,安排她改教初一,还减少了工作量。
如今的李祖英可谓是“如虎添翼”,13位工作室成员全部是镇区级名师,组成了一个辐射全镇的“学科共生体”。去年“停课不停学”期间,眼看许多教师不会上网课,李祖英组织了5位区级学科名师,面向全镇推出线上公开课,不仅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他们的微课作品还获得佛山市微课大赛一等奖。
“工作室定期举行主题教研,我们都来自教学一线,教师的痛点最清楚,每次教研活动都深受欢迎。”李祖英说。
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在全新的教研机制下,每一位主持人都是专业引领者,27个工作室就是27个“学研行”组织。
而梁刚慧真正希望的是,通过这样的专业引领,让学校内部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从年级组、学科组到备课组,都变成一个“学研行”组织。
平时只要有时间,梁刚慧很喜欢到学校去,沉潜到课堂里,研究师生的教学。他曾经在课堂上截取师生的对话实录,统计发现,教师说的话是学生的3倍还多。“课堂上明显还是教师唱主角,没有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存在大量的泡沫。”梁刚慧反思说。
就在去年初,狮山镇抓住备课组这个基本的教研单位,出台了“学研行”备课组建设方案。“许多教学中的问题,根源还是在于备课环节。构建‘学研行’备课组,就是要让教师通过学习把握教育规律,通过研究明了教育本质,进而通过行动超越自我。”狮山镇语文教研员吴珍说。
“学研行”备课组建设给学校带来的神奇变化,狮山镇英才学校教务处主任岳荣深有感触。
英才学校是一所建校才一年多的新学校,年轻教师居多,生源素质较差。第一次全镇教学质量测评,学校排在公办学校倒数第一。学校的变革从“学研行”备课组建设开启。设计活动记录表,严格备课组流程管理……一开始教师们觉得太麻烦,费时费力,但一段时间后,大家尝到了甜头,课堂教学明显改观。
让岳荣高兴的是,如今学校里自发成立了许多“学研行”民间组织,有班级管理的,也有学科融合、读书分享……显然,当“学研行”逐渐变成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自觉选择,当他们习惯于这样的专业生活方式,也日渐体验到越来越强烈的职业幸福。
对这种幸福的状态,梁刚慧称之为“福流”。“当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做着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的工作,完全投入进去,就会体验到这种澎湃的福流。”
让更多教育人享受到澎湃的福流,是梁刚慧的心愿。就在2020年,顺应机构改革精神,狮山镇教育局正式更名为镇教育发展中心,随着新的5年规划纲要的实施,梁刚慧任重道远。
值得自豪的是,如今的狮山镇,每年都有数千名教师获得市区级、省级乃至国家级表彰奖励,“大城良师”正成为狮山教育的闪亮品牌,一个有情怀、有底蕴、有内涵、有高度的“岭南教育名镇”的理想目标也在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