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就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加快推进师范院校‘再师范化’的建议”予以回复。教育部表示,正如建议所指出的,在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师范院校选择走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得在提升实力的同时也陷入了“去师范化”困境。
当前,一些师范院校过分关注办学规模、经济效益,热衷于设点、立项目、搞课题,却忘了师范教育之“本”,导致教师教育质量不同程度下降。师范院校是高水平师资的“生产基地”,担负着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要使命。师范院校忘记“根本”,对教师产出极具杀伤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校正办学方向,激活教师教育功能,回归“正途”,实现“再师范化”。
首先,办学取向“去综合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严控师范院校更名为非师范院校。”“师范化”与综合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师范院校综合性越鲜明,师范化就越模糊。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师范院校“再师范化”必须“去综合性”。基于此,师范院校要大胆裁撤“僵尸”非师范类专业、学科,为部分“拳头”非师范类专业、学科“瘦身”,为师范院校“再师范化”腾出发展空间。同时,师范院校不能一味迎合考研率,避免沦为少数学生的考研“中转站”。
其次,补强“再师范化”教师队伍。师资是师范院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师范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师范院校选拔教师要突出师范性,兼顾实践性,可聘任一批中小学专家型教师担任师范院校兼职教师;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强化教师队伍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育情怀建设;走出“唯论文、唯学历、唯课题”选用和评价教师误区,推动教师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再师范化”;师范院校教师要传教育之道,授教育之业,解教育之惑,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再次,推进“再师范化”课程建设。《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半年。”师范院校必须瞄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课程模块。要改变重理论、重研究倾向,实现理论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的有机结合;要改变传统课程学科本位的状况,加强综合性课程与技能性课程建设;要追踪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增设信息技术等现代性、前瞻性课程;要去除“三笔一话”歧视,将其作为教师教育必修课;还要根据自身特点与实际需要,开发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等临时性课程。
最后,实施办学条件“再师范化”。随着经济发展,生源激增,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如校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等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此过程中,办学条件“去师范化”却成了一些师范院校的“通病”,楼堂馆所、场地设施、校园环境中的师范元素渐趋消失。有鉴于此,师范院校不妨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基于教师教育的现代需求和前瞻性考虑,制定办学条件“再师范化”改造升级清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办学条件“再师范化”,确保师范教育“形”“神”回归。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第五督学责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