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出资16万元捐助近百名困难学生的“中国好人”万绘、身患重病依旧坚守村小的全国模范教师顾晨葵、扎根乡村教育的“夫妻档”“江苏最美小学教师”柏玉华、曹金兰……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坚持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创新师德师能建设体系,着力打造“师德为先、德能兼修”高品质教师团队,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围绕“一条主线”,构建教师发展机制。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进入新时代,教育必须加快转型,切实将教育发展的重心转到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上来。2017年,扬州市教育局提出以“适合的教育”为引领,着力“办高品质教育,建高品质学校,培高品质教师,育高品质学生”。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行政层面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以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根本”的发展导向在扬州落地生根。
坚持双轮驱动,构建德能提升机制。一是以活动提师德学养。扬州市确立了“校级活动人人参与、县级评比争先进位、市级展示树立标杆”机制,每年均以“百名校长(教育干部)、千名骨干、万名青年教师”为主体,独创性开展“扬州市名校长”“扬州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扬州市十佳百优班主任”“扬州市十佳师德标兵”“身边的好老师”评选等活动,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弘扬师德“正能量”。每年举办全市中小学教师“运河杯”教科研论文大赛、特级教师论坛、教学设计展示、教学反思评比、教学基本功大比武等,为强师能注入持久动力。
二是以考核引评价导向。实施师德为先导、实绩为主导、科研为向导的“三导”原则,在省内率先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职评模式,职称晋升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打破骨干教师“终身制”,2008年起实施骨干教师年度业务考评;打破“职称到手,船到码头”的定论,创新高级教师考核机制。突出师德第一标准的要求,推行师德公开承诺制,持续推进有偿家教专项治理,每月对教师课外办班、有偿补课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严格惩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在晋升晋级和评优评先中“一票否决”。
三是以培训强内涵发展。强化师德培训第一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日常学习和暑期全员教育制度。2010年启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雁工程”,每年举办扬州教育讲坛20余场,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搭建多元平台,构建城乡共进机制。聚焦薄弱学校建设,给平台、搭舞台,服务乡村教师发展。一是搭建结对平台。自2009年起实施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根网线实现城乡学校结对、教师牵手,114组结对学校近3万名教师线上交流并辅以线下互动。推进“扬州智慧学堂”建设,共收录名师直播、同步课程等优质资源4000余节,3万余名教师互鉴互学。二是搭建组团平台。一所优质学校与邻近的相对薄弱学校“组团办学”,教师打破校际界限,实现跨校流动。5年来,全市安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573人次、教师11515人次交流轮岗。三是搭建送教平台。组织“特级教师牵手乡村教育行动”,每年到乡村送教支教120人次以上。依托全市11个乡村教师培育站,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一大批乡村教师经过培育站的“孵化”,已晋升为县区、市级名师,甚至成为省级名师。
实施精准施培,构建梯队培养机制。突出针对性,分类分级为教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建立市级教育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名师工作室46个,基本覆盖各个学段、学科,700余名名师依托名师工作室“带徒”。举办教科研人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手活动,推进教科研人员从“幕后指挥”转向“台前示范”; 以专职教研员为核心,从学校遴选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每个学科形成一个科研攻关团队。
2008年、2017年,创新探索扬州市级特级教师、扬州市特级班主任评选制度,增加名师津贴,市、县两级政府分别给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每人每年4万元、省特级教师3万元、市特级教师1.6万元、学科带头人8000元的奖励津贴。
实施“骨干教师攀越行动”,逐步形成了省特级教师、市特级教师(市特级班主任)、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市教学能手五级培养梯队。
实施“青年教师起航行动”,建立青年教师学历提升、岗前轮训、“考学赛课”、结对拜师、“三字一话”竞赛等机制,连续15年对新进三年青年教师进行“考学”,组织新教师“赛课”,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确保其“一年入门,两年入行”。
开展班主任职级评定工作,为班主任定岗定级,定期对优秀班主任予以表彰,并与绩效挂钩。深入举办“扬派班主任主题论坛”“德育工作案例评比”等活动。
高质量教师成就高品质教育。近年来,扬州教育系统硕果累累,涌现出全国“诚信学生”徐砺寒,全国“最美中学生”王雪莹、徐靖童,全国“孝心少年”王延俊,江苏省“美德少年”管仲培等一批“扬州好少年”。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