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金水区的20年课改历程,段立群翻出了收藏的一沓已经发黄的报纸。这些10多年前整版报道金水区课改经验的报纸,每一篇报道都在佐证那个年代的课改足迹。
段立群是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负责全区的课改推进工作。采访那天,她历数了一连串金水区教育人熟悉的名字——吴学军、王珂、朱震东、潘英……“没有那些年一批人的探路,金水教育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段立群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间回溯到20年前,新课改启动。作为河南唯一进入全国首批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区域,从2001年8月26日开始,金水区31所小学的6500名一年级新生开始加入新课程教学的实验。
那时,段立群还是一位小学校长。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高密度的课改“通识培训”接踵而至,各种新名词、新概念让人感觉课改更像是一场“革命”。
“成为首批课改实验区,对于局外人来说,是荣誉也是机会,但当时大家感受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一切都是未知,没有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摸着石头过河是常态。”段立群说。
学生是脚,教育是鞋
课改20年,金水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到底创造了什么?
最好的答案在教育现场。
1月8日下午,金水区文化路一小金桂校区举行第一届走向深度的项目学习研讨会暨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这次发布会以“线下研讨+云端发布”的方式进行,吸引了近25万的在线浏览量。在教师的研讨对话中,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问题意识、关键能力、深度学习等词语出现频率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观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文化路一小每月一次的“乐享工作坊”聚集分科教学与学科整合的优势,以项目学习来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校长侯清珺说,从“项目学习”到“深度学习”,学校始终在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上寻求平衡点,为学生提供适切的课程,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面向未来的学校,一所学习无边界的学校,一所根植素养培育的学校”。
如今,在文化路一小,每周五下午是学生“走班选课”的时间,有点像大学的选修课,学生在模拟飞行室、航模活动室、科教模型室、管乐教室等功能教室里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协同探究。
“这样的探索不仅发生在一所学校,金水区让每所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金水区高招办主任曹鹏举说。
过去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现在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整合学习在金水区的不少小学早已司空见惯。
在金水区教育局局长李正看来,金水区过去的20年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之路,也是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长之路,更是课程品质不断提升之路。“重要的是,学生立场和课程意识在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被唤醒”。
但是,观念从来不是一下子就转过来的,而是不断追问、不断纠偏的结果。
比如,课改会不会影响教学成绩?课改是改课堂还是改课程?改革是学生适应学校教育,还是让学校教育适应学生?
“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是教师在培训中听到的最触动心灵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校长焦憬说,课改让教师的工作方式变了,看待学生的眼光变了。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随笔中写道:“课改,让我学会了欣赏学生。我发现,当我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观察每个孩子时,他们原来都是那么努力。”
对于优胜路小学青年教师陈瑞峰来说,课改最大的变化是自己的观念变了。“以前总是不自觉地把教材奉若金科玉律,现在懂得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让校本教研赋能课改
2019年11月3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研讨会在郑州市金水区举行。会上,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中立对金水区的课改成效这样评价:“金水区课程建设示范学校数量、名优骨干教师数量、教育科研成果、创客教育成果、学生社团建设等多个领域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同样给了很高的评价:“金水区自2001年作为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通过实施学校领导力提升计划、品牌课程打造、课堂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实践与研究等项目,积极构建新时代金水课程育人体系,形成了区域课程建设的‘金水经验’。”
金水区的课改何以能够一路领跑?这要从他们20年来一以贯之的校本教研说起。他们的校本教研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2004年,开展“课堂教学大对话”,打破年级壁垒、学科壁垒,从更多元的视角去分析课堂教学。
2005年,实施“精品课例研究”,聚焦具体的课例,聚焦核心问题,不断打磨改进。
2007年,开展专题式教研,以问题为导向,从课堂中提取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再回到课堂中加以验证。
2008年,推出“课型系列研讨”,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选取不同课型的课例进行研究,归纳提炼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2009年,开启课堂文化建构的变革。
2013年,开展课堂文化形态认定工作。
2018年,关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变革。
2019年,打造校本教研新样态,鼓励学校创新校本教研方式。
2020年,启动基于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的变革。
“专题+问题”的互助式教研活动变“静态思辨式”教研为“动态实战式”教研,这样的主题化、系列化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深度反思和教学改进,也逐渐形成了校本教研新样态。
与校本教研相呼应的是区域推动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学展评活动。一年一主题的教学展评活动已经成了金水区课堂改革的风向标。比如2016年的主题是“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过程和效果助力”,这一年的展评中还专门增设了学生学习观察评委。2018年的主题是“在学习活动中培育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导向以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金水区艺术小学数学教师罗岚曾经参加过一次教学展评活动。这次参赛成了她专业发展路上的一次关键事件。“不仅通过磨课学会了教学改进,更重要的是理解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明白了教师不仅要把握一堂课的目标,更要关注指向学科本质的长期目标。”罗岚说。
让段立群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系列化教研活动和教学展评活动的开展,教学变革从被动走向主动,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生态、对话互动的生态、和谐共生的生态的形成。
名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金水区名师尚家茗的数学课一直备受学生欢迎。但是,让尚家茗感到最自豪的是,她带领数学组教师凝练出了“精阅读,深思考,准表达”的教学主张。她将阅读、思考、表达在数学教学中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站在孩子的视角,以自己的教学主张来设计教学、审视教材,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尚家茗说。
《探索勾股定理》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按照 “精阅读,深思考,准表达”的教学主张,尚家茗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课前预习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勾股定理历史的文章《一个神奇的定理》,让学生梳理出勾股定理发展脉络。课中指导学生阅读《赵爽弦图》,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赵爽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你能不能借助赵爽的智慧验证勾股定理?在探究定理之后,要求学生使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数学语言对该定理进行准确表达,思考它可以帮助解决哪些类型的数学问题。
在尚家茗看来,没有阅读的思考是“胡思乱想”,没有思考的阅读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表达的学习注定是浅表学习,所以这三者是互相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
尚家茗是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数学组组长。2017年暑假,她与学校其他骨干教师一起走进福建师范大学,在那里接受余文森教授为期一周的教学主张凝练专题辅导。
郑州七十六中自2014年建构灵智课堂体系以来,各学科开始提炼教学主张,涌现出一批如 “人格语文”、“3B品读英语”等教学主张。校长陈喜顺认为,教师通过凝练教学主张可以改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在专业上讲,教师依然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与郑州七十六中教师凝练教学主张一样,中原名师、金水区金桥学校副校长宋君最近5年也和团队在聚焦教学主张的凝练,他以“实践理论+案例描述”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
宋君说,最难忘的是他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先后在不同学校举行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课堂教学展评。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金水区实验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看到了“动起来”的精彩;在沙口路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看到了思考和操作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在南阳路第一小学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懂得了在辨析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农大附小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懂得了删繁就简发展空间观念;在柳林七小的课堂教学展评中,我们知道了如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金水区优胜路小学一批有思想的教师也脱颖而出,先后涌现了“纯真语文”——让语文学习真实自然地发生,“能动数学”——给予每颗种子破土的力量,“灵动英语”——让英语学习情智兼修,“探趣科学”——兴趣之光点亮科学探究之路等七种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
课程变革的3.0形态
《跨学科课程的20个创意设计》是金水区教育局2019年10月出版发行的“学校课程发展丛书”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20个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方案让体验、尝试、合作、行走、实践、探究、生成等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正在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实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建构的体系化与特色化。
这一成果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03年金水区开始起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起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线教师也很不理解。”段立群说,“但实际上,学生的认知不是按照分科进行,在实际生活中你永远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或语文问题。” 因此,让课程回归学生经验,让学习在综合性活动中真实发生,变得尤为迫切。
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学校层面对教育缺少哲学思考,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融合不够,三级课程内容缺少有机融合与呼应。
于是,金水区教育局提出了学校课程建设从“校本课程”建设走向“本校课程”建设。“这不是文字游戏,虽然只是词序的变化,却意味着学校课程观念的深度转变。”段立群说。
2017年,在上海教科院杨四耕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金水区课程品质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启动,20所项目实验学校从课程规划、特色学科建设、创新课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品质,区域课程建设走向深度变革。
他们一方面统整三级课程,建构逻辑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设计多维联动的课程图谱。课程整合则推出了两种方式:一是射线式整合,即以学科知识为原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多维拓展与延伸;二是聚焦式整合,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多学科、多活动聚焦,以加强孩子与社会生活的多学科关联与整合。从表现形式来看,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学科间统整;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等。
这个过程中,金水区的课程建设不断迭代升级,从1.0形态发展到3.0形态。按照他们的定义,1.0形态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2.0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3.0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发展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这是文化创生形态的课程变革。
“20年的课改历程,金水区教育局破旧立新,蝶变成长,整个课改探索呈现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文化建设等是交织推进的。20年来,我们一直在路上,从未放弃,也从未止步。”李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