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是单元整合。这与过去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备课、上课有极大的不同。以单元整合的理念开展教学,不仅是指上课这一个环节,还包括从解读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实施教学到反馈教学情况,整个过程都用单元整合的方式来实施。
我们以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来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在单元目标实现过程中起着巩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那么,如何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
我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从单元整合的角度确定课文教学目标。
《女娲补天》所在单元的阅读目标是:(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统编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往往与单元目标有密切关联,如果将课后习题变成教学环节,落实到位,单元目标也就达成了。该单元课文的课后习题除了要学生回答对神话人物留下什么印象之外,还有下列题目(见下面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盘古开天地》中,学生需要将神奇的开天地的过程复述出来。复述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并将自己对神话人物的感受融合在讲述中,这就完成了单元目标中的第二条。《精卫填海》是篇文言文,要用白话文讲述这个故事,需要添加更多想象的内容,这就等于复习巩固了前一课的学习任务。到了《普罗米修斯》一课,不仅要讲好神话故事的主要部分,还要结合起因、经过、结果来讲清楚,对讲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了更高要求。这就完成了第一条单元目标。如果说前面三篇课文是在学,那么《女娲补天》就是让学生操练之前学过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女娲补天》的导语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其自主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白,如果没有前面三课有效的教学和操练,《女娲补天》的教学目标是无法达成的。
第二,从单元整合的角度解析课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解析才能设计教学环节。《女娲补天》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需要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整合关键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句子表达出来。这属于归纳概括的训练。第二个目标是发挥想象,把女娲找五彩石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说清楚,是指说得有条理、不混乱。说生动,则是需要补充神话人物的细节,特别是要补充具有神奇特点的细节。这样的讲述其实就是三年级学的详细复述。神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用详细复述的方式学习神话故事是最理想的。不过,这两条教学目标在思维方式上正好相反,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
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归纳主要内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我们看到教材编者在《普罗米修斯》一课中只是要求讲故事时依照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没有提到归纳出三者的相关信息。这等于为《女娲补天》中的相关操练做了一个铺垫。所以,在教《普罗米修斯》时,要教会学生寻找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法。教《女娲补天》时,让学生自主找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信息,并指导他们将信息合并成简练的句子。
同样,前面三篇课文中的复述练习指导也需要为这节课中的复述女娲找五彩石的过程做铺垫。要把事件说生动,较常用的方式就是先想象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想象如何克服困难。因为是想象神话故事,所以不管是困难本身还是克服困难的方法,都应该带有神奇的色彩。前面三课教学中,把这个要点讲清楚、练扎实,复述女娲补天寻找五彩石过程,学生就不会觉得难,甚至还能想象出老师也未必想得到的神奇情节。
上述分析虽然是因《女娲补天》一课而做,但其他课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可以从以上两点考虑。
从单元整合的角度解读单元目标,确定、解析课文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目标确定得更适切,由此设计出来的教学环节更具操作性,教学效果也更好。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在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课题部分课后习题《盘古开天地》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精卫填海》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女娲补天》《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寻找补天用的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